> 丝路文明

绿色灞桥 一座东部生态新城的崛起

“八水绕长安,灞桥居其三”。历史上的西安灞桥以水为盈,生态大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踏足吟诗作赋。

穿越浩瀚的历史展望今朝,从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灞河左岸生态公园的相继开放,到沿河植绿、见缝插绿的城市生态建设,从6.7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到15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在打造最美城区的进程中,一幅天蓝水绿,草长莺飞的绿色生态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绿色生态打造“最美灞桥”

近期,灞桥区尾水湿地公园即将建成开园,市民又多了一个拥抱美景、享受恬静的好去处。

尾水公园是灞桥区利用中水作为公园水系的开放式城市公园,尾水就是经过污水厂处理的水,这些水被引入公园后,一部分可作为景观用水,一部分则作为周边的绿化灌溉。漫步在占地7.89公顷的园中,音乐喷泉、花草凉亭、亲水平台……让人感觉好不惬意。这也是灞桥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发展中,灞桥区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扎实开展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整治,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和秦岭保护区勘界立标;洪庆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2%,成为西安主城区最大的“天然氧吧”和最美生态花园;持续推进“全域治水·碧水兴城”,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III类以上;五年植树造林350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6%;浐河、灞河(灞桥段)综合治理基本完成,35.17公里“三河一山”绿道全线贯通;“灞桥驿”成为西安生态新地标;灞河左岸公园、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全面开放,形成了15公里绿色生态长廊和6.75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湿地。

持续厚植的生态“含绿量”,极大提升了灞桥区发展的“含金量”。

“见缝插绿”让城市更美好

“推窗可见绿、出门即进园”,这曾经的美好愿望,如今正成为“灞桥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沿河植绿,立体增绿,见缝插绿。近年来,灞桥区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建设,除了沿河植绿打造滨水绿色生态长廊,还将城市中的夹角地,见缝插针地以微小品、花境等形式建设成为口袋绿地和口袋公园。

十年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11.2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3237.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8.75%。建成立体绿化28处,其中屋顶绿化25处,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公园2个,新建及改造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广场50个。其中灞河左岸、右岸已建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滨水生态景观,建设面积609.16万平方米(包含水域、堤岸、游步道、运动场地等),成为灞桥区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锦带广场、春晖园、迎熹园和位于长乐东路沿线两侧“织”系列的口袋公园等,不仅提升了灞桥城市形象,也为周边市民打造出了一片开放式的休闲娱乐空间。

如今漫步灞桥,西安东部生态新城的魅力逐渐显现,亲近自然有去处,水清岸绿人舒心。

生态活力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灞桥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蓬勃发展,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十年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山河塬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白鹿原为载体的多类型目的地体系在灞桥逐步形成,推出了生态研学、康养旅居、自驾越野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同时,灞桥区还新建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打造了“红五月音乐会活动”“社区文化节”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完成100场以上的公益演出,直接参与群众超过10万人次。

文旅融合让灞桥旅游产业结出了硕果,十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5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300亿元,有力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成功培育省、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处,等级民宿7家,形成了一大批优质乡村旅游品牌,举办了樱桃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白鹿原热气球嘉年华等活动,助推农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形象快速提升。

灞桥区一张蓝图绘到底,风劲正扬帆。本报记者 张永宁 郑亚玲

来源:三秦都市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绿色灞桥 一座东部生态新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