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早令”下的陕西猕猴桃
县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果品商行、镇(街道)集市、公路沿线市场、临时摊点等,不得经营未成熟的猕猴桃产品;
全县所有果业企业、合作社不得购销早采的猕猴桃,更不得提价收购诱导果农过早采收;
在各品种猕猴桃鲜果规定采收期之前,县内各果品电商企业、物流及快递公司不得收购运销早采猕猴桃鲜果。
……
此前,一则《眉县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猕猴桃早采早购的通告》(简称“禁早令”)引起了广泛关注。“禁早令”明确,禁止早采、运销猕猴桃鲜果,要按照各品种猕猴桃生理成熟指标适期采收。“禁早令”同时公布了今年各品种猕猴桃指导采收期。
近年来,每年8月猕猴桃采摘季来临前,我省猕猴桃主产区眉县、周至县、武功县等地就会发布类似“禁早令”。相关禁令的效果如何?日前,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A 禁止早采,为何“大动干戈”?
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军怀介绍,从2016年起,眉县每年都发布“禁早令”,要求各镇(街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巡查,对猕猴桃违规早采行为进行查处。
猕猴桃提前上市,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了什么大事儿”,为什么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猕猴桃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位于秦岭北麓猕猴桃适生区的眉县、周至县等地就开始人工栽植猕猴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省猕猴桃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已成为多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2万亩,年产量53.5万吨,综合产值60亿元,猕猴桃产业覆盖全县90%的农户。
“‘眉县猕猴桃’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国家级荣誉20多项,品牌价值达128.33亿元。”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史晓峰介绍,对于眉县、周至县等猕猴桃主产区县来说,猕猴桃这块“金字招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前些年由于缺少市场规范和政府引导,部分客商为抢先上市卖出高价,不顾猕猴桃生长规律,诱导果农生摘早采,导致果品不达标,消费者对“未软先烂”的“早产”猕猴桃意见很大。
“每年8月和9月是猕猴桃营养物质积累、着色升糖的关键时期。早采的猕猴桃发硬、含糖量不达标,口感和正常成熟后采摘的猕猴桃相差甚远,贮藏期和货架期也明显缩短。” 眉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陈辉说。
事实上,由于类似的“短视行为”,我省猕猴桃产业发展一度面临困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过度使用以“大果灵”为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俗称“膨大剂”,正常剂量使用对植物生长无害),我省猕猴桃主产区的果品质量持续下降,市场上价格大幅下跌,销路越来越窄。
“如果政府不及时对早采早销现象加以制止,任由低品质、‘一口扔’猕猴桃存在,长此以往,‘膨大剂’猕猴桃的悲剧很有可能再次上演,损害的是果农的利益,砸的是我省猕猴桃这块‘金字招牌’。”陈辉坦言。
B “禁早令”之下,如何让果农不犯愁?
8月30日,“禁早令”之下的眉县、周至县、武功县等地的市场冷清不少:部分果品销售专馆里,展示猕猴桃的冷柜空空如也;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上,销售猕猴桃的主播都用显眼大字标明了“预售”;多家陆续开业的季节性水果快递代收点门可罗雀。“政府不让早采,其实还是为我们果农好。”在周至县一家快递店预约发货事宜的果农彭海军说。
“整体看来,这几年果农、客商、快递行业都很自觉。”眉县果业中心主任屈学农表示。
这样的行动自觉来之不易。
曾经,不早采的倡议让我省猕猴桃在市场中占不到时间优势,卖不上好价。甚至,猕猴桃因为晚上市而一度滞销,果农怨声载道,政府很是头疼。
事实证明,只“堵”不“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做到保证品质的同时,让果农不为销售发愁?政府部门通过鼓励果农和企业创新销售方式,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
位于周至县的陕西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网络直播间里,数十人组成的直播团队正“火力全开”推销猕猴桃。“这几天销量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7万多单,预售20万斤猕猴桃。”公司负责人韩沛说。
不早采,不等于不能早销。近年来,在政府的指导下,借助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和电商平台,眉县、周至县等地的猕猴桃往往在成熟前就已在网络平台上通过预售方式卖得热火朝天,给果农和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的中秋节来得比往年早一些,如果错过了这个重要节点,猕猴桃很可能滞销。”陕西金桥果业有限公司副经理李宝祥说,“不过现在,果农和企业都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因为大家只需要耐心等待猕猴桃成熟,就能给客户依次发货。”
近年来,在市场环境的逐渐成熟和政府的正向引导下,从“别人都摘我家为啥不能摘”到“不能砸了自家招牌”,果农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前客商敢收,果农就敢卖。”眉县汤峪镇郝口坡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斌说,早采的猕猴桃不但质量不过关,重量也不达标,单价虽然高一些,算下来总价却相差无几。
现在,果农大都花心血培育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群。“基本都是往年的老顾客、回头客直接通过微信和我们订货。”金渠镇宁渠村果农杨宝平告诉记者,果子质量直接影响老顾客的口碑和产品销售,所以没人会发不熟的猕猴桃砸自家招牌。
更重要的是,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消费者对水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越来越规范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抢先上市就能卖出好价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李宝祥这样解释。
C 力保“金字招牌”,还要做些啥?
“企业、合作社要继续擦亮猕猴桃这张名片,适时采收,科学储存,诚信销售,还要注重品牌效应,用好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好眉县猕猴桃的品牌形象,让好果卖出好价钱。”对于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眉县副县长祁亚军这样要求。事实上,为保证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政府不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还提供了相应的配套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各地果农不但严格遵守各品种猕猴桃指导采摘时间,还严格按照“先检测,后采摘”要求,检测合格后再采摘,而这离不开越来越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8月30日,眉县金渠镇宁渠村一片果园里,猕香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专家们正在用无损测量仪检测猕猴桃的含糖量和营养成分。“托管的果园,我们会用更专业和科学的方式管护果园,用数字化手段检测各项指标,根据结果适时采收。”眉县猕香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育说。
如今,在省内的猕猴桃主产区,像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农资配送、统防统治、订单收购等社会化生产服务,不但解了果农管护果园的后顾之忧,还保障了果品质量稳定。
力保猕猴桃“金字招牌”,眉县、周至县等地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高校和平台深度合作,连续16年实施猕猴桃产业技术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推进“四改五提升”,持续加大“两品一标”认证,坚决禁止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政府约束之外,行业自律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规范行业发展,眉县、周至县、武功县等地的果业企业和果农,纷纷自发成立了猕猴桃产业协会,广泛吸纳合作社、种植户等会员单位加入,大家达成共识,承诺科学管理、适时采收、诚信经营,维护好当地猕猴桃的品牌声誉。
“面向企业、合作社和广大果农,我们大力推广以‘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生态循环’为代表的十大关键技术,全县猕猴桃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85%以上,品质越来越可控,价格越来越稳定,生摘早采的现象也没了。”8月11日召开的眉县猕猴桃营销座谈会上,眉县猕猴桃协会理事长任建社说。
看似简单的禁止早采背后,是我省多地为保护猕猴桃“金字招牌”所做的不懈努力。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陕西猕猴桃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全省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李宛嵘 段承甫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