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许小委副教授指出,中国人口数量因少子化和老龄化等因素,已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4.09亿,相比前一年减少了208万。同年,新生婴儿数量为902万,较之前下降了54万,出生率跌至6.39‰;而死亡人口则达到了1110万,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降低至-1.48‰。此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长期走低,从上世纪70年代前的6降至2010年的1.5,2023年更是接近1.0,这一数值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韩国。这引发了公众的普遍疑问:为何现代人不愿意生育?又该如何激发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传统上,人口问题常被视为经济和社会议题,解决方案往往侧重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诸如提供生育补贴、改善居住、教育和医疗条件,甚至直接发放生育奖励。尽管这些措施不可或缺,但它们远非万能钥匙。实际上,人口问题还触及哲学与观念层面,尤其是生育意愿成为核心所在。
为应对人口老龄少子化的现状,最近的政策会议强调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支持体系,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和激励机制,旨在打造一个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这不仅包括减轻生育、抚养、教育的经济负担,改善相关福利制度,还着重于构建正面的生育观念体系,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育的重要性并乐意为之。没有一个逻辑自洽且积极向上的生育观念体系,难以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增长。因此,建立健全人口支持体系与激励机制,内在地呼唤着一个正面鼓励生育的观念系统。
构建这样的生育观念体系需多管齐下:首先,基于哲学理论深入阐述人的根本地位和创造性角色,融合马克思哲学、中华孝道文化及东西方人口理论,形成适应国情的生育观念框架。其次,借助文艺作品激发情感共鸣,通过影视文学等媒介传递“家庭温情”与“人际关怀”的价值观,触动人心。再次,日常生活中的沉浸式熏陶同样关键,将生育的正面价值融入日常细节、习俗与庆典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认知。
归根结底,解决人口问题必须重视观念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哲学所述,社会意识具有其独立性,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鉴于放宽生育政策的实际效果未达预期,构建能够提升生育意愿、促进人口健康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的第三十五个年头,我国的主题聚焦于“倡导良好家教家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近年来,全国各地及各部门共同努力,推出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同时优化了优生优育服务,初步构建了生育支持体系
2024-07-12 06:19:44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北京出了这么一道题。北京奋力书写答卷。
2024-08-29 09:20:18北京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布了一项重要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来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该意见着重强调了保障所有劳动者,无论其性别、年龄、地域或身份,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寻求职业发展机会
2024-09-25 21:38:58中央: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2024-05-13 15:50:45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