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脑塞进机器人:还真干成了
近期,天津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研发了一项新颖的交互系统,将生物意义上的“脑子”植入机器人之中,无需依赖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就能使机器人执行躲避、跟踪和抓握等基本动作。这项技术实质上属于类器官智能(OI)领域,尽管对大众而言可能较为陌生,但该领域已在悄然发展中迈向新阶段。类器官智能旨在利用人造大脑控制机械,以辅助人类完成特定任务,其目标与人工智能相似,但路径截然不同。
与脑机接口技术将电子设备植入现有大脑的做法不同,类器官智能致力于从干细胞培育出“脑类细胞”,作为“脑处理器”。这些新培育出的人脑可以被看作是“湿件”,因为它们是活体组织,需在特定环境下维持生命活动,包括适宜的营养供给、温湿度控制以及微生物防护,维护要求远高于传统AI硬件。
尽管人造大脑的寿命有限,通常仅能运作约100天至1年,但类器官智能的研究显示了其解决AI发展瓶颈的潜力,尤其是能耗问题。与需要大量算力处理简单问题的AI模型相比,人脑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这得益于生物神经元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人脑能够根据需求生长新的神经组织并优化连接,确保在学习过程中消耗最小能量。
鉴于此,类器官智能的研究正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AI能耗持续增大的背景下。例如,澳大利亚初创公司Cortical Labs成功培育出一个具有感知能力的80万脑细胞人造大脑,仅经过5分钟学习就能在类似乒乓球的游戏中展现出能力。另一家公司FinalSpark发布的生物处理器,使用人脑类器官神经元,结合多巴胺激励机制,能耗仅为传统数字处理器的百万分之一。此外,印第安纳大学的Brainoware系统展现了类大脑混合计算在语音识别方面的快速学习进步。
尽管目前人造大脑技术大多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其潜在能力不容忽视,暗示着未来在充分开发人脑潜能方面可能实现的突破。更有甚者,结合其他生物技术如让机器人面部覆盖活人皮肤的新技术,预示着科幻作品中的某些设想或许正逐步接近现实。
把人脑塞进机器人:还真干成了
2023年12月6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商业运行,这一消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在核电技术上的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其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就
2024-05-01 13:25:26美国德国都没做到只有中国干成了国产机器人在性能上的提升正逐步赢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其中,“全长三角造”品牌成为一颗璀璨新星。5月23日的探访揭示了上海新时达机器人工厂内,全国首例“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如何从这里启程,迈向全球舞台
2024-05-27 07:44:03机器人12分钟装好一台机器人原标题:三体成真了!中国“冰封人脑”获重大突破据媒体报道,近日,复旦大学邵志成博士团队在低温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复活了冷冻长达18个月的人类大脑
2024-05-20 13:16:25中国“冰封人脑”重大突破尽管扫地机器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大品牌们卖的却越来越贵了。
2024-06-21 15:25:04扫地机器人越卖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