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歸還的中國文物對研究早期文明有哪些幫助?
最近一批中國文物藝術品被意大利送回祖國。在2022年10月和今年4月,意大利文物憲兵分別向我國通報了兩批查獲的疑似中國文物的信息。經過文物局鑒定和法律研判,意大利政府最終同意返還要求,送這批文物回家。
據了解,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應為我國甘肅、青海、陝西等地區的出土文物,漢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獸是當時社會安定富足與開放包容的實物見證。其中,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涵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以及馬廠類型。這些文物將為考古研究提供哪些重要的信息和線索,對我們研究早期文明又有哪些幫助?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隊隊長郭誌委介紹,該批文物藝術品以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為主,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郭誌委:這批文物我看到的主要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大概有那麼幾十件,大概有三種類型,就是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這批文物就從直觀看保存的還是不錯的,雖然個別有修複的痕跡,但是整體保存的現狀還不錯。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有個叫馬家窯的小村莊,坐落在黃土高原深處、黃河上遊的支流洮河岸邊。1924年,一處彩陶遺址在這裏被發現。20年後,中國學者夏鼐將其命名為馬家窯文化。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最顯著的特征,紋飾華麗典雅,圖案生動多變,展現了遠古先民靈動多彩的生活圖景。郭誌委認為,這批文物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直接物質資料。
郭誌委:馬家窯文化我個人覺得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它的年代大概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對於我們研究者來說,它其實達到了非常高的文明化的程度。根據我們現在的認識,因為它的年代大概比如跟良渚大致是可以相對應的,良渚它是在長江的下遊地區,我們這是在黃土高原上,它最顯著的特色就是生產彩陶和使用,然後傳統應該是從仰韶文化中來的,但是它可能因地製宜做了一些改進和創新,最終達到了彩陶的生產和製作的一個巔峰狀態。
馬家窯文化孕育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上遊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一脈相承。濃亮的黑彩、紅彩、白彩,化作水波、網格、鋸齒、蝌蚪、蛙躍動在盆、缽、壺、罐上。紋飾如同“芯片”,記錄著先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包括對水的敬畏、對田地的讚美。郭誌委也認同許多學者的觀點,馬家窯先民們第一次開辟了西北地區廣大的生存空間,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