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意识到通过重新划分国家边界以建立“大婆罗多”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一些印媒以及印度政界人士都希望通过文化的联系,建立所谓“文化婆罗多”。例如《印度时报》称,重建“大婆罗多”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由志同道合国家组成的联盟”,有一些成功的机会。该媒体表示,2012年,尚未担任印度总理的莫迪称,“大婆罗多”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对任何国家发动战争,“没有战争,通过民众的同意,它就会发生……我们称之为梵文婆罗多(文化婆罗多)”。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莫迪政府制定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反映了“大婆罗多”这种超越了国家边界的政治地理概念。2019年,印度通过了《公民身份修正案》,选择性地为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等国的宗教少数群体(主要是印度教徒)提供了获得印度公民身份的途径,但不包括穆斯林。印度内政部长沙阿随后将相关标准与国家公民登记册联系起来,引发了穆斯林对他们可能被剥夺公民身份的担忧。同年,莫迪政府剥夺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莫迪还高调访问了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其他地方的印度教寺庙,暗示这些国家属于印度教的保护范围。
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强力的修正主义行为”
《外交政策》杂志直言,“大婆罗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与RSS的核心原则“有组织的团结”和“净化”有关。法国《世界报》谈及这种“修正主义行为”时表示,“大婆罗多”是“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古老梦想”,这种对国家地理的看法是印度教特性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