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提到,相关研究区域集中在台湾西南方的东沙群岛,而东沙群岛是南海北部最重要的潜艇水下通道之一,在解放军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中,反潜机经常在相关海域上空活动。
结果呢,在东沙群岛的测试结果显示,一艘长约100米、直径超过10米的大型核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可能会与周边海水发生共振,导致海面出现意外的扰动。据研究团队估计,当这艘潜艇在水下100米深处以20节以上的速度航行时,海面上会大量出现高达数厘米的涟漪。如此特殊的迹象,无疑将会暴露潜艇的具体动向。
至于说为什么要拿“长约100米、直径超过10米”的潜艇做测试呢?看看之前在南海撞上海底山脉的美国“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长107米,直径13米——是不是完美符合?根据美国海军的调查结果,在撞山之前,它正以24节的速度在水下高速航行,结果由于海图不熟悉以及舰上官兵的疏忽,导致了这次严重事故。
但话又说回来,此前美国先进核潜艇在南海地区应该也没少活动,只是“康涅狄格”号因为撞山事故才暴露了行踪而已。必须承认的是,常规反潜手段对于探测这种美国海军最强大的水下作战平台依然存在相当挑战。而如今的研究结果显示,以后“康涅狄格”号这样的大型核潜艇再想以超过20节的速度在南海这样既复杂,又受严密监控的水域航行时,就可以通过在海面监测可疑的波纹,进而察觉其行踪。报道称,“海狼”级出现这样的漏洞,是因为它的原始设计是40年前完成的,当时探测水面涟漪主要靠目视,无法依靠传感器和特殊算法识别出是否与潜艇航行有关,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这样的潜艇在水下高速巡航也是安全的。
笔者不确认相关报道的真实性,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美国看似强大的水下舰队能力,其实在中国新一代技术面前正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台湾中时新闻网称,尽管潜艇还可以通过增加下潜深度以减少水面波纹,但近年来对于潜艇的尾流探测技术进展迅速。“据中国科学家去年8月宣布的一项海上测试,采用6G技术的新型反潜雷达可以侦测到海面上极其微小的潜艇尾流行踪”。另外中国研发的一系列仿生潜航器已开始在南海实际部署,而更大的武装侦察任务型号也正在研发。它们对于强化中国在南海的反潜能力显然帮助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