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有观点认为,由于自民党在日本长期执政,因此派阀保证了该党内部政治的多元化,形成能够应对巨大政治波动、吸收广泛民意、集结多种利益集团的政党,避免了小党林立的乱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清秀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战后日本政治整体来看,派阀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上世纪90年代之前,派阀在政治资金筹集、分配及人事权力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政治改革后,派阀的向心力和影响力逐渐式微,但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时,派阀依然有其重要作用。朱清秀分析说,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看,自民党各派阀间有左中右翼的划分,其治国和外交理念的侧重点不同,如麻生派、茂木派、岸田派是“保守本流”势力的主要代表,传统上主张发展经济优先,坚持日美同盟等,而更趋保守的安倍派则更倾向于建立国防自主力量,因此当执政派阀的支持率下降,自民党即可依据舆论及党内竞争态势来更换首相和内阁,这种权力的轮换相当于发挥着“政党轮替”的功能,而这也强化了自民党的“一家独大”。
派阀政治最受人诟病的问题就是金钱政治和暗箱操作,而近期的宴会券吃回扣丑闻就是其典型代表。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分析,派阀需要大量的政治资金来支撑,为扩大派阀,常常有一些灰色收入和灰色支出,虽然大多用于政治目的,并没有进入个人腰包,但是由于未必合规,很容易造成“黑金政治”。
派阀的存在也导致日本民众有时候难以选出理想的领导者。战后日本采取议会内阁制,也就是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内阁在国会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基于自民党长期执政,首相人选实际是根据自民党内派阀之间的利益交换而产生的。比如,前首相菅义伟在自民党内属于无派阀人士,他之所以能成功胜选自民党总裁并出任日本首相,就在于当时安倍派、二阶派等自民党主要派阀支持他。再者,石破茂、小泉进次郎曾是日本民调中未来首相的热门人选,在民间支持度较高,但由于两人没有获得党内主要派阀的支持,所以在中短期内很难坐上首相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