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的前辈——B-2隐形轰炸机于1975年立项,研制时为了压缩开发时间,没有原型机,而是一步到位直接制造6架预生产型,但从1989年首飞,到1997年首批6架服役,仍耗费了8年。
相比之下,B-21在2022年12月才首次公开亮相;2023年11月,B-21完成首飞,并建造了6架原型机;2024年1月,它们就开始批量生产。按照美国空军的规划,第一架批量生产型B-21在21世纪20世纪中期交付,换句话说,它在未来两三年内就要服役,这种“美国速度”在现代军机中实在罕见。
那么五角大楼为何这么急呢?
就美国空军本身来说,有其急迫性——美国空军现役的三种战略轰炸机中,B-1B在历次局部战争中使用过度,机体寿命到期,急需换代;B-52服役已经数十年,性能有限,只能作为防区外武器发射平台;B-2轰炸机面对中国先进防空系统时隐形效果如何还很难说,而且其数量太少、维护成本过高。
在这种迫切背景下,B-21项目进展还落后于早先的研制计划,它原定于2021年首飞,如今已经晚了两年。
另一方面,五角大楼之所以急着推进B-21的研制和装备,就是要“应对中国威胁”。美国空军多次宣称B-21能够威慑中国和俄罗斯等对手,它的主要性能之一是“在未来高端对抗中将具备防区外火力投送和反舰能力,以及对对手纵深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等能力”。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还多次鼓吹,应该将B-21投入台海冲突,包括“在解放军眼皮底下,用B-21在台湾海峡布雷”。显然,B-21的设计目的就是瞄准中国而来的。
问题在于,美国是否有能力推进B-21的按期服役。尽管五角大楼认为,B-21大量采用成熟技术,可以降低研制难度,而数字化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则是推进其超快生产和服役的关键。但有分析认为,B-21采用的这种“边试飞边生产”的模式,很可能“欲速则不达”。此前美国F-35战斗机研制时极力推崇数字化工程的效果,希望借助软件工程迭代进步的思路,在不同生产批次中逐步完善作战能力。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没有经过充分测试,不成熟的软硬件问题反而导致F-35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停飞事故接连不断。如今B-21在研制过程中是否会步F-35的后尘,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