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关系亲密的同胞手足。国人自古以“孝悌”立身,对于兄友弟恭,总多赞美之句:东晋有王徽之、王献之“人琴俱亡”的典故;北宋有苏轼、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的美谈……
不过,这些都是知书达礼的读书人,一旦牵扯到滔天的权势和利益——譬如在皇家,兄弟情就难能可贵了起来,手足情深没怎么得见,倒是煮豆燃萁(曹丕与曹植)、斧声烛影(赵匡胤与赵光义)、夺门之变(朱祁镇与朱祁钰)的故事更为出名。
而这对兄弟,却是在尔虞我诈的宫廷中难得一见的,从始至终都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一对:爱新觉罗·胤禛和爱新觉罗·胤祥。由于清宫剧的盛行,大家对于他们的另一个称呼可能更为熟悉:康熙帝的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和怡亲王。
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截图
大概是受二月河及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影响,在后来的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营造出的通常是冷面老四和侠义十三的形象,唐国强的胤禛和王辉的胤祥更是成为一代经典,而事实上,这对兄弟的性格更像是被颠倒过来——敢爱敢恨的那个是胤禛,端肃谨慎的那个是胤祥。
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壹 少年·兄弟怡怡
尽管胤祥是少数几个较早失去生母的皇子(还有一个就是当时的太子胤礽),但少年的他并不缺乏父爱——《八旗通志》中描述:“圣祖(康熙)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
虽然不排除《怡亲王胤祥传》是出自胤禛的授意撰写而多加溢美之词,不过康熙对少年胤祥的喜爱倒也的的确确做不得假,早在胤祥十二岁时,康熙就曾带他去盛京谒见过祖陵,此后十年,只要康熙出巡,无论去哪里都会带上这个儿子(除了太子以外,带胤祥的次数远超其他皇子)。
而胤祥也很争气,能文能武:“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尝从猎,猛虎突出林间,王神色不动,手利刃刺之.见者服其神勇。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
节目中的胤祥。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片段
比起不善武艺的胤禛,胤祥能手刃猛虎,武功相当不错。而胤祥的诗文水平究竟如何,我们不做评价,至少他四哥是极为推崇的:“间有吟咏,曾经御览者,吉光片羽,特珍爱存录,藏之宫中。”
能窥见兄弟俩少年模样的史料不多,不过从康熙在南巡时公开向大臣展示儿子的书法也能看出来,两人的文化素养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康熙甚至还把当时最出色的学者杨国维派给胤祥做老师。当时八皇子允禩的老师何焯曾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杨君国维已分与十三殿下处读书……昨选新庶常为各邸伴读,圣明谓诗论文皆无出杨君右,殿下又钟爱者,将来遭际不可知。”
“遭际不可知”五字说得比较委婉,却也明确表示了胤祥乃是康熙“钟爱者”。也正因此,后人多有猜测胤祥自幼是被康熙按照辅政大臣的标准来培养的——后来的胤祥倒也的确是辅政了,辅的不是胤礽而已。
兄弟俩的情谊,始于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后,由德妃代为抚养照顾——德妃就是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的生母。胤禛后来回忆起少年往事:“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兄弟俩自幼朝夕相处,胤禛还曾遵父命教胤祥学过算学。从胤祥后来为胤禛总管户部可以看出来,胤祥的算学学得确实不错。胤禛比胤祥大八岁,作为大哥哥,面对这样一个聪明机灵的幼弟,很难不被萌到吧(笑)。
此外,在每次兄弟俩短暂分开时,两人还频频书信往来,在胤禛为胤祥收录的诗集《交辉园遗稿》中就有一多半是胤祥和胤禛韵而做的诗,此处抄录几首四十三互相唱和之作:
《早起寄都中诸弟》
胤禛
晓起轻寒透薄帷,风光节物暗推移。
正当边塞秋临早,况是光山月落迟。
一雁孤鸣惊旅梦,千峰攒立动诗思。
凤城诸弟应相忆,好对黄花泛酒卮。
《奉和兄雍亲王早起寄都中诸弟兄韵》
胤祥
凉风习习卷纱帏,花影刚随日影移。
纨扇罢挥知暑退,夹衣初试觉秋迟。
喜闻鱼鸟传芳讯,更捧珠玑慰远思。
屈指邮亭迓归骑,洗尘先奉酒盈卮。
《山居偶成》
胤禛
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性赊。
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
金樽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
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奉和兄雍亲王山居偶成元韵》
胤祥
莲漏无声鸟不哗,山居习静味偏赊。
闲寻别院新栽竹,坐数前溪未放花。
小瓴日高松影直,方塘风过水纹斜。
太平盛世身多暇,著屐携筇踏浅沙。
《暮春》
胤禛
春暮饶佳景,闲行踏碧苔。
落花浮水面,戏蝶舞墙隈。
春拂兰丛暖,阴移竹影回。
流光将入夏,更有牡丹开。
《奉和兄雍亲王暮春元韵》
胤祥
好景当三月,红云点绿苔。
莺啼垂柳外,鹤舞曲池隈。
丽藻毫端发,熏风纸上回。
尧阶多雨露,棠棣四时开。
——“棠棣”也作“常棣”,自《小雅·常棣》中以此花喻兄弟:“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后人常以棠棣之情形容兄弟情深,胤祥这句“棠棣四时开”,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深挚。
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截图
贰 青年·玉汝于成
康熙四十七年(1708)起,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帷幕。而从小就备受父皇宠爱的胤祥,却自此再未得圣心。康熙甚至在此后其他皇子的请安折子中批复“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让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这是很严重的批评了。
影视剧中的康熙与四阿哥胤禛。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很难想象,秉性纯直的胤祥究竟做了什么,让康熙在此后的十数年都对这个曾经宠爱的儿子十分冷淡,直到胤禛即位前,胤祥是成年皇子中没有受封的唯一一人,“家计空乏”。
胤禛即位后,或许是想为弟弟掩去不光彩的一段历史,又或许是为青年被圈禁的弟弟感到心疼,几乎把胤祥在这段时间失宠、圈禁相关的所有资料删个干净,导致我们只能从一些语焉不详的描述中猜测当年往事。
朝鲜的《肃宗实录》中提过:上与提调李颐命、赵泰耉,论康熙太子处置事。颐命曰:“闻太子性甚悖戾,每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其性行可知。十三王第三王,又称以抚军监国,此致乱之道也。”泰耉曰:“太子无状,多受贿赂,且诸王互相树党,康熙若死,则国事可知。我国亦有虑矣,宜有预备之道。”——看这个说法,至少与太子被废、皇子结党之事脱不了干系。
没有详实的记载,没有办法深究那段历史,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遭遇这样一个巨大的挫折,给胤祥的身心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胤祥生了很重的病,名为鹤膝风症,“湿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即使还在生胤祥的气,康熙到底还是骨肉关心,多次询问儿子的病情:“胤祥疮如何?”“看起来并不好啊。”从胤祥后来的画像明显十分瘦削及胤禛对弟弟多次关心其“瘦弱”来看,这个病可能一直都没有大好过。
尽管胤祥这段时间的遭遇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他的性格也越发稳重,已经依稀能看到后来那个理智周全的怡亲王的影子。
叁 壮年·同心同德
九子夺嫡的结局以韬光养晦的胤禛成最后赢家而告终,胤祥也终于苦尽甘来。康熙去世后的第二天,胤祥被雍正任命为四个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晋升为“和硕怡亲王”。
影视剧中后期的胤祥,神情憔悴、严肃了很多。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和硕”二字自不必说,清宗室封爵第一级为和硕亲王,这是最高等级的晋封。
这个“怡”字很有意思。其他亲王、贝勒的称号,多为皇帝对其的劝勉,亦或者是普通的吉字,譬如“廉”“诚”“庄”之类,唯独胤祥这个“怡”,多了几分温情——
后人普遍认为雍正给他十三弟的“怡”字典出《论语》:“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即兄弟之间亲热的样子,当然,这是很合理的解释,毕竟老四与老十三的确亲密无间。
但联系雍正自己的“雍”(胤禛还没即位时便是“雍亲王”),还能找到一些典故:“兄弟亲从,同居共财,怡怡雍穆,人所不间……”“泌南一岁沾手涂足之劳,必于肃霜涤场之余,羔羊朋酒之飨,雍雍怡怡于东郭一堂之上,亦不知其劳矣。”还有“仁者之家,父子愉愉如也,夫妇雍雍如也,兄弟怡怡如也,僮仆欣欣如也,一家之气象融融如也。”
包括后来雍正赐给怡亲王的交辉园,也有“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之意。
总之,雍正就是要把对他十三弟的偏爱敲锣打鼓地昭告天下。
胤祥并未辜负这份偏爱。自他四哥即位,恩宠不绝,除了体现在授予大权上,还有源源不断的金银赏赐。胤祥回绝了很多物质上的奖赏,对雍正给予的权力却照单全收,从不客气——他可不是小说和影视剧中无心权势的“侠王”,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有着如出一辙的政治抱负,提携玉龙为君死,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截图
雍正元年,任总理事务大臣,总管户部、会考府;雍正三年,总理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任军机大臣……胤祥滴水不漏的性格、出色的才干和雍正对他始终如一的倚重,使得他在雍正朝位极人臣,被后人戏称为“常务副皇帝”,雍正自己也说:“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
(题外话:虽然雍正有很多弟弟,但他在上谕中单独提起“王”“王子”的时候,基本上指的就是他十三弟。)
可以说,雍正几乎是把自己的半壁江山交给怡亲王一同治理,一个敢给,一个敢要,两心如一,自始至终都毫无隔阂猜忌(雍正多次明言要求臣子去与怡亲王结交),这在封建王朝是多么难得!
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截图
除了国事,怡亲王还负责养心殿监理制造、诸王子事务、雍正旧邸事务、选择雍正陵址……这些姑且可以算是家事。胤祥对待家事一样认真仔细,甚至随口就能说出给雍正做的衣服尺寸误差,凡经他手之物,雍正表示“无不精详妥协,符合朕心”。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
雍正还会将皇子交给怡亲王照料。除了在五皇子弘昼幼时生病得怡亲王寻药相救,被雍正命令认这位十三叔为父之外,四皇子、五皇子,还有年幼的福惠等都曾遵父命跟着怡亲王去围猎过。在写给年羹尧的朱批中提及这次围猎时,雍正没怎么多提儿子,倒是一直在念叨“王今春夏,总小不爽,只觉瘦弱……”
(年羹尧表示:我也不是很懂皇上为何要在给我的批复里心疼他弟弟。)
关于这次围猎,雍正和怡亲王还有几封非常温馨的往来书信(请安折子和朱批):
怡亲王:“……圣主办理天下之万事,而臣等遵照训谕尽行游猎,除沾恩之外,并无他事。皇上若不为我众奴才而圣意有所忧虑,则我众奴才之福矣。……”(这里怡亲王还是比较官方的语气:四哥你好好办公,我们就遵照你的指示打猎去啦,别为我们忧虑。)
朱批:“……朕确为尔等忧虑。所忧虑者,当尔等肥壮而返还时恐怕认不出来也。”(雍正却忍不住开弟弟玩笑了:我确实为你们忧虑呀,怕的是弟弟回来胖得我认不出来了。)
清 郎世宁 郊原牧马图卷。来源/故宫博物院
怡亲王:“……此次赴围众人,特蒙圣主殊恩,务必学习游猎,且臣等之旧疾,亦得清除,身体亦将肥壮。倘若确实发胖,而不甚寓目,(朱批:甚好。)则将如何好。臣等待为此事惶惊奏闻。……”(怡亲王迅速领会到他哥的幽默感予以配合:这次围猎,我的老毛病好多了,身体也胖了,真怕胖得不能见我哥了该怎么办呀。)
朱批:“……对发胖后不堪寓目之事,尔等丝毫勿虑,尽量发胖,愉快而回。惟独马尔赛回来时,恐其马力不支,朕委实为之悬念。著怡王选备二匹脚力强而能支撑之马,以赏赐于马尔赛。”(雍正一边宠他弟一边拿亲近的大臣开涮:弟弟胖了也没事,不要怕,快快乐乐地回来就好。马尔赛要是胖得马都驮不动了,弟弟你给他选两匹壮实的马。)
——插句题外话:后来怡亲王真的给马尔赛选了壮马,马尔赛上了封受宠若惊的折子,但是比起兄弟俩轻松愉快的对话来就无聊得多了,这兄弟俩完全就是弟弟陪着哥哥瞎胡闹呢。
清 郎世宁 郊原牧马图卷。来源/故宫博物院
怡亲王:“……然而臣等每日习于皇上跟前役使行走,今出来游猎已近四十日,不曾得以觐见圣颜,委实思念皇上。……”(传下去,怡亲王跟他哥撒娇了:哥哥我想你啦。)
朱批:“尔等已无数次听闻朕安,朕亦得知尔等相安愉快。此如同在一起矣,何须思念。……”(雍正不开玩笑了,安慰他弟:你们知道我平安,我也知道你们平安,就像在一起啦,不要想我。)
一来一往的交流中,一个宠爱弟弟的哥哥和一个敬慕哥哥的弟弟跃然鲜活于眼前。
肆 中年·音容宛在
天公不作美,胤祥并没有能陪伴胤禛走到最后。
雍正八年,怡亲王病故,年仅44岁。直到去世前,胤祥还在想着去勘察水坝现场的事,最终因力不从心,才吩咐信任的臣子代为监修。
胤禛悲痛欲绝。胤祥此前对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导致兄弟俩没能见到最后一面,从此成了胤禛的心病。因为胤祥病逝在五月初四(近端午),从此他再也不愿过端午节。
此后多年,但凡看到胤祥为自己监造的器物、大臣们提到怡亲王旧事、怡亲王曾经举荐的人才,胤禛都会忍不住想念起这个从小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弟弟,一次又一次地上谕:
“自去年冬越王抱病以来,朕萦于怀,无刻稍释,商榷医药,默祷神祗,以寄沉疴顿起。乃今医药罔效,祈祷不灵,天何夺我忠诚辅弼之贤王如此之速也?……在王一生忠孝正直贤智慧绝之人,而朕顿失此柱石贤弟,感痛悲哀何能自已耶?”(质问天公为什么要夺走自己视同国之柱石的弟弟。)
“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赞襄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岂料王竟舍朕而长逝耶!尔诸臣试思之,君臣之间求诸如王之与朕同心同德,无欺无隐者,岂可再得?何能遣朕心之悲耶?”(把弟弟比作辅政周公,感慨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像弟弟一样与自己同心同德之人。)
怡亲王工作过的地方。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截图
“今不料怡亲王贤弟仙逝,朕从前意望凡朕生前身后朝廷内外大纲节目得王一人,朕实心神俱为之安悦,毫无疑顾。今不幸朕弟舍我先逝,朕之悲悼思痛且不必言,朕向日之所望一旦失矣,实如失倚护,方寸乱矣,心忐忑矣。然断不可轻宗社、负皇考,轻重倒置,为无益之伤心身也。但倘心力之所不能,无可奈何之事,亦不得不为预备,不然则朕为天地列祖之罪臣矣。……况朕弟生前爱朕之诚,便此仙举,亦代朕而逝。况朕恙之愈,有不便谕卿处。朕一者不忍负皇考,再者勉慰朕弟之仙灵,万不肯为无益伤理之举也。”(这里雍正开始自省:弟弟去世了,自己不能一味沉湎于悲痛中,更要好好治理国家,不能辜负弟弟的期望。)
在写给胤祥的祭文中,胤禛也多次提到:“……惟有敬念皇考托付之重,深体贤弟辅弼之忱,于当日忠谠箴规之言,比时未曾见诸施行者,必追忆而悉践之,力图政治之有成,以不负皇考,不负贤弟,庶几在天之灵为之欣慰,而默相庇佑焉。”(要好好工作才对得起弟弟的规劝和辅佐。)
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提及自己的弟弟,胤禛总是不吝于各种夸张的词汇,谥号为“贤”“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天神”“为国柱石,为世楷模”“忠诚正直之心,沉毅坚刚之力,宽厚和平之量,精明豁达之才”“不朽之盛烈,宇宙之全人”(笔者提及怡亲王时均称其为“胤祥”而非“允祥”,也是因为雍正亲命复其名为“胤”,成为唯一一个不用避讳之人)……
除此以外,还将这份恩宠继承到胤祥的后代身上,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在计划给胤祥建祠堂时,胤禛还说:“将来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显处,朕可预信矣。”(你们要怨就怨我,不要迁怒我弟弟,所有的过错都由我承担。)
由此可见,事实上,胤祥并非人人敬爱,原因在于他辅政时的清廉无私、不结党羽,定然得罪了很多浑水摸鱼之人。胤禛自己也是清楚的,否则不会在组织祭祀怡亲王时使人密报王公大臣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哀痛(这个做法真的又霸道又让人哭笑不得),不诚心的多半都要被秋后算账。
而对于胤祥举荐担保之人,胤禛则格外宽容,比如听闻一个官员被弹劾,想起胤祥曾说过他官声不错,特地让其上司重审;又比如差点为划归为八爷党的十七皇子允礼,胤祥为其说了好话之后,成为雍正善待的几个弟弟之一……
胤祥的后事是胤禛一手操办,因为他坚决不肯随葬帝陵,胤禛尊重了弟弟的意愿,将他葬在涞水,用自己在潜邸时的私用给胤祥置办了远逾礼制的陵寝。而胤禛自己离开人世时,带进梓宫的随身陪葬品里,除了孝庄和康熙所赐的数珠外,还有一件便是胤祥曾用过的鼻烟壶——爱憎分明的胤禛用这样的方式最后一次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与弟弟的深厚情谊。
以上种种,并不能将兄弟二人数十年点滴相处叙述完全,但望为历史上这对同心奋进的事业型皇家兄弟还原一个真相——紫禁深处,虽无风花雪月,却有棠棣盛开。
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作者 | 纳兰竹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