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为了突出郭嘉,傅玄在记录此事时并没有提到荀攸。但是《三国志·魏书》中提到,是荀攸和郭嘉共同说了“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而在傅玄的版本中,郭嘉所言话变成了“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这两番话的意思表面上来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要曹操坚持继续进攻,一鼓作气消灭吕布。但是在傅玄的版本里,郭嘉是把曹操比做汉高祖刘邦的。楚汉之战的最后,是陈平在双方已经议和的情况下,提议刘邦主动叛盟,依靠着偷袭击败了项羽。曹操最后为了曹氏专权,确实也选择了这条路。随着吕布的败亡,曹操将与之并肩作战的刘备带回了许昌。并试图将之笼络为自己的部下。而在曹操是否该收留刘备这个问题上,傅玄对郭嘉的描述,又给后世添上富有争议的一笔。
罗生门
傅玄笔下郭嘉对刘备的迥异态度及深层原因
其实在《三国志·魏书》中并没有提及郭嘉对曹操收留刘备的具体意见,但是由王沈编撰的《魏书》和傅玄的《傅子》中却出现了两段据说都出自郭嘉之口的说辞。虽然听着都很有道理,但出自同一人口中,还是有着自己打自己脸的尴尬。
《魏书》中的版本是,曹操准备向朝廷申请刘备为豫州牧时,曾有人提醒他:“(刘)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询问郭嘉的意见,郭嘉回答:“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刘)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在《傅子》中,提醒曹操“(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的人变成了郭嘉自己。反倒是曹操因为要“招怀英雄以明大信”,而最终没有采纳郭嘉“宜早为之所”的建议。
如果说,这样的矛盾只是不同作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倒也还好,可偏偏傅玄曾参与修撰《魏书》,傅玄写完《傅子》还让王沈评价了一番。两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或许都有过交流,为何还能出现完全相反的说法呢?
如果排除郭嘉真的是自己前后矛盾,这个问题唯一的解释,恐怕是傅玄有意借郭嘉之口为自己的父亲傅干正名。毕竟傅干在与赵戬争论时,曾经说过:“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根据这个论断,对刘备的警惕反而更加符合郭嘉以往的表现。有趣的是,对于今天诸多“郭(嘉)粉”都津津乐道的郭嘉预判孙策死亡一事,傅玄并没有在《三国志·魏书》的基础上作什么锦上添花的处理。当然也可能是傅玄的说法过于玄乎而最终没有被出身江南的裴松之采纳而已。在这件事情上,裴松之较为少见地直接在批注中写道:“(郭)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孙策之死这件事上,郭嘉表现出的判断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以至于后世将郭嘉比喻为“乌鸦嘴”。但是从当时的事态来看,作为曹操阵营首席谋士的郭嘉清楚分析了孙策的性格,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了郭嘉掌握孙策这个人的详细的情报。这主要是孙策在平定江东地区的过程中,采取高压政策使得并不心服的江东豪门,通过徐州这条线,源源不断将各种情报传送给了郭嘉。更有可能的事实是,郭嘉通过这些情报,经过精密的分析,根据孙策的性格,联系江东势力,以许贡门客的名义发动了一次暗杀计划,成功地使孙氏集团不得不开始进入内部调整期,停止了北上的计划。
官渡之战后,郭嘉步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先是准确分析了袁谭、袁尚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让曹操暂缓进军河北,以待袁氏兄弟反目。接着又力劝曹操远征乌丸,并采取抛弃辎重、轻骑突击的方式从卢龙出塞,打蹋顿单于一个措手不及。傅玄对此仍嫌不够,还刻意强调了曹操征辟青、冀、幽、并知名之士的做法也出自郭嘉的谋略。
官渡之战共分为两个阶段。图源/网络
这一系列的成功,直到郭嘉病逝。给后世塑造了一个算无遗策的高智商军师形象。傅玄为什么要这样不遗余力地吹捧郭嘉呢?这一点或许要从《傅子》中郭嘉身后事的记述中寻找答案。
正确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郭嘉塑造成功人设背后的推手
建安十二年(207年)秋,本就体弱多病的郭嘉病逝于追击袁尚的途中,曹操对此深感痛惜,上表朝廷为其请功。这一点上《三国志·魏书》和《魏书》的记载虽主题相似,但行文大有出入。
《三国志·魏书》对郭嘉功绩的表述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魏书》的记载则是:“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虽然都是溢美之词,但《魏书》版本显然认为郭嘉并没有达到“平定天下”的作用。
郭嘉重病交代后事。图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从能力角度而言,郭嘉对于曹操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从郭嘉死后曹操相继任命了董昭、袁涣、杜袭等人接任“军师祭酒”一职就能看出来。
而真正让曹操感到惋惜的,是郭嘉一直以来将曹操视为将会取代汉朝的领袖。
这一点从攻取南皮、斩杀袁谭之后,曹操也“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就很说明了曹操本人在激烈的政治环境中对于自己定位的变化。
等曹操再次公开提及郭嘉时,已是赤壁大败之后的事情了。有趣的是,傅玄在曹操的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后面,还加上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三叹。傅玄又根据曹操写给荀彧的私人信件中有郭嘉早就知道南方疫病流行,曾建议曹操应该先征服荆州。这些文字都显现出郭嘉在曹氏阵营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么重视郭嘉呢?这就要回到开头郭嘉投奔曹操说起。最初引荐郭嘉的是荀彧,曹操在最初接待时认为郭嘉与荀彧应该是一路人。但是接下来的发展,超出了曹操的想象。在《三国志·魏书》中,“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这两人的相互认知,显然达到了如鱼得水的地步。
曹操应该不难看出郭嘉性格中存在着恃才放旷、不修边幅的缺陷。但是他依旧这么着急将郭嘉任命为重要的军师祭酒,原因可能有几方面,首先是大批加入曹操麾下的颍川士人,已经影响到了曹操阵营中政治力量的平衡。
尽管郭嘉出自颍川,却是寒门人才。曹操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扶植起一股完全依附在自己身上的寒门政治力量来平衡日渐强大颍川士人。郭嘉的表现也相当不俗,多次在曹操犹豫的时候给出了最佳答案。每一次都是站在曹操的角度和利益上来做出判断。这
直到曹操在之后更加重要的辅佐继承人的问题上,都给荀彧写信道:“欲以后事属之。”显然,曹操认为郭嘉的才能和忠诚是足以托付自己后事的人。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另一位名军师诸葛亮了。
只是,曹操和郭嘉两个人唯一没有料到的是,郭嘉会中年早逝。这让曹操原本扶植寒门的计划遭遇了重大挫折。曹操之后选择了同样年轻、具有才华的杨修。但是杨修显然并没有理解曹操的本意,依旧固执地为自己身后的世家——弘农杨氏争取利益,插手曹操的继承人问题。这就触犯了曹操逆鳞,导致了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随着曹操总揽朝政的“霸府”体制的形成。为曹操总领府事的“丞相主簿”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之后加入的腹黑沉稳的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皆经由这一岗位飞黄腾达。
假如郭嘉不那么早病逝,在以他为首的魏国朝堂的寒门力量下,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实施。司马兄弟也没有那么顺利地接近权力中心,轻易被世家豪门颠覆的曹魏政权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