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麦并不是中国的本土作物,它来自今天的西亚一带。据考古学家研究,小麦大概在距今3500至4500年左右由西亚传入中国。
“新月沃土”(图中绿色区域),小麦的原产地
纵观历史,在与小麦“邂逅”之前,中国古人习惯吃小米(粟黍)和水稻(大米),小麦的传入丰富了古人的饮食习惯,汉代以后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到了唐代,则渐渐成为风靡全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宋代诗人兼美食家的苏轼,曾与友人共吃馒头,并写诗云: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苏轼将馒头称之为“人间济楚”,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不仅如此,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馒头有消食、养脾胃、益气和血、通水道、利三焦的药用功能,可见我国古人的确对馒头“爱得深沉”。
不过,为什么西方人用来做面包的小麦,到了中国人会变成了馒头呢?
小麦传入中国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我国栽培的小麦大多是籽粒半硬、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中等的“中筋小麦”。与此相反,西方则普遍流行种植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的“高筋小麦”。
有烹饪经验的人都知道,由于高筋面粉籽粒过硬、强度过高,用高筋小麦制作馒头难度很大,且发酵过程难以控制,做出的馒头吃起来大多如啮檗吞针,令人难以下咽。不过,也正因高筋面粉籽粒较硬、强度较高,它却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富有弹性的面包。与此相反,用中筋小麦产出的面粉制作馒头则是如鱼得水,非常容易做出馒头“松松然”的感觉,吃起来也更加软糯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