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10年间,以留日学生为译介主体的新思潮的传播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第一波浪潮。辛亥革命后,当民国肇建初期的政治纷扰告一段落,中国思想界谈论社会主义的声音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一)
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总部发表题为《社会主义之发生与派别》的演说,高度评价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贡献。他在演说中指出,马克思“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孙中山乐观地预言:“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
在孙中山的积极倡导和影响下,谈论和研究社会主义曾经风靡一时。江亢虎领导的中国社会党,出版《社会星》《社会党月刊》《新世界》等多种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多有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出版的《新世界》半月刊,在1912年5月至7月连载施仁荣翻译的《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二节和第三节的部分内容,这是我们看到的该书最早的中文节译。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曾经提及此事。他说:“据说还有一个什么人,在一个杂志上译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12年6月,《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煮尘整理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称赞《共产党宣言》“不啻二十世纪社会革命之引导线,大同太平新世界之原动力”。
除了孙中山和江亢虎,民国初年高谈社会主义的人士和刊物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