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诗词歌赋 >

如何把一只猫变成怪兽?《山经》中“怪物”的本来面目(3)

不过,切不可低估古人对事物形象的观察能力和了解程度,而轻易地将《山经》中不合乎自己常识的记载皆归之于古人的无知。有时候,无知的可能不是古人,而恰恰是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的现代人。

《东山经》有一座山叫葛山,澧水流经此山,汇入余泽,澧水中有一种珠蟞鱼,“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这是一种生着四只眼、六条腿的怪鱼,在明清时期的《山海经》插图中,就把它画成了一条头长四只眼、身体两侧各生三足的鱼。乍看这段文字,无疑胡说,世界上哪有长四只眼、六只脚的鱼?但《山经》既然称“其味酸甘,食之无疠”,可见古人确实吃过这种东西。其实,如果你早些年在广东、福建、海南生活过,逛过那里的鱼市,也许就见过这个怪物,甚至还可能吃过,它就是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鲎。

如何把一只猫变成怪兽?《山经》中“怪物”的本来面目

珠蟞鱼。

中华鲎是肢口纲剑尾目海洋节肢动物,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有广泛分布。鲎长着像鳖盖子一样的壳,鲎壳暗红,故称“珠蟞”(“蟞”通“鳖”);鲎的身体由两节组成,形如肺叶,故说它“如肺”;鲎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头胸甲前端还有两只小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故说它“四目”;鲎共有十条腿,这里说它“六足”,虽不中亦不远。可见,《山经》关于珠蟞鱼的描述,跟鲎的长相一一吻合,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山海经》的真实性。

如何把一只猫变成怪兽?《山经》中“怪物”的本来面目

鲎。

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最早的鲎化石属于距今四亿年前的奥陶纪,与它同时代的生物,或已灭绝,或者进化,只有鲎还保持着它四亿多年的原始相貌,故被称为“生物活化石”。鲎多见于南海,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鲎、雄鲎一旦配对,便形影不离,雌鲎驮着雄鲎,成群结队地乘风破浪,漂洋过海。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记载说:“每过海,相负示背,乘风而游,俗呼鲎帆。”我曾经为了寻找鲎的图片,在淘宝网上看到一个销售鲎壳工艺品的卖家,图片秀上打着“四亿年爱情的见证”。幸好李时珍没说吃鲎可以壮阳,否则鲎大概也早就被吃绝了。尽管如此,如今中华鲎的数量也大大减少,已列入动物保护目录,禁止捕捞。

《北山经》的儵鱼就是鱿鱼

《山经》记载了多种多首、多身、多肢的鱼类,再来看几种。《东山经》有一座东始之山,泚水流经此山,东北流注于海,泚水中有漂亮的贝类,还有一种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这是一种一个脑袋上长着十个身子的怪鱼。这种鱼名叫茈鱼,“茈”即“紫”字,茈是一种草的名字,根和皮都是紫色,古人用它制作紫色染料,故称紫草,“茈”是“紫”的本字。古人称此鱼为“茈鱼”,当是因为此鱼的身体是紫颜色的。紫颜色的鱼很少,但常见的章鱼,其身体通常就是紫红色的,茈鱼很可能就是章鱼。

章鱼的身体呈卵形,头部与躯体分界不明显,长有八条长而粗壮的腕足,因此又称八爪鱼、八带鮹。由于章鱼腕足粗壮,且头与躯体无明显区别,与其长长的腕足相比,显得较小,因此其身体会被视为头部,腕足则被视为身体,茈鱼“一首而十身”大概就是这样来的。章鱼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无章鱼,《东山经》说泚水流经东始之山后注于海,说明东始之山滨海,泚水与海相通,故章鱼可由海进入泚水中。

笔者老家在胶东,靠海很近。胶东人喜欢吃海鲜,每年秋天八带鮹上市,把新鲜的八带鮹用开水焯熟,加小葱、姜丝、米醋凉拌,佐以青岛扎啤,是酒席桌子上常见的时令佳肴。《东山经》记载的就是山东半岛的地理,茈鱼所在的泚水,就是淄水,“泚”通“淄”,淄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周人封齐国于临淄,临淄就因淄水而得名。《东山经》的记载意味着,山东半岛滨海居民很早就吃八带鮹了。不知道“泚水”是不是因为盛产“茈鱼”而得名。

说完章鱼,就不能不提鱿鱼。鱿鱼跟章鱼长得有点相似,都属于头足纲蛸亚纲的海洋软体动物,它们都长着多条腕足,肚子里都有墨汁,吃起来的味道也有点像,不过,章鱼的身子小、腕足长,有八条腕足,故在分类学中归于八腕目,鱿鱼的身子长、腕足短,有十条腕足,故被归于十腕目。章鱼腕足长,肉质脆,适合凉拌,而鱿鱼肚子大,肉质软,适合烧烤,夏日的烧烤摊怎么会少了烤鱿鱼的味道呢?

古人既然能吃章鱼,也不会放过鱿鱼,《山经》中就有鱿鱼。而“鱿鱼”这个名字,最早就源于《山经》。《北山经》有一座带山,彭水流经此山,“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儵”读作“由”,与“鱿”音通,此字从“黑”,有黑的意思,可读作“黝”,儵鱼当即鱿鱼,因为鱿鱼有墨,故古人称之为儵鱼。清代学者郝懿行是山东栖霞人,对博物学深有造诣,撰有《山海经笺疏》和《尔雅义疏》,两书都侧重对草、木、鸟、兽、虫、鱼的考证。郝懿行家居胶东,常吃海鲜,对海产很了解,因此专门写了一部《记海错》,记载他在老家见过、吃过的各种海产动物。所以,他一眼就看出《北山经》的儵鱼就是鱿鱼。

《北山经》称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说鱿鱼三尾、六足、四首好解释,鱿鱼生有十只腕足,儵鱼的“三尾、六足”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古人观察不够准确,大概把鱿鱼的头部、腹部和两个尾鳍都当成了脑袋,故有“四首”之说。然而,书中说儵鱼长相像鸡,该当如何解释呢?在我们心目中,烤鱿鱼跟下蛋的鸡,无论如何也扯不上亲戚。其实,一般人都只见过冰冻鱿鱼或烤鱿鱼的样子,不应该根据它们去想象大海里的鱿鱼。郝懿行对这条的注释,引用同样熟悉水产的广东人的说法,称“今粤东人说海中有鱼名鯈,形如鸡而有软壳,多尾足,尾如八带鱼”,可见,广东人眼里的鱿鱼确实长得像鸡。说鱿鱼像鸡,大概说的是鱿鱼在水中游动时的样子吧?至于《山经》还说儵鱼身生赤毛,大概是对鱿鱼身上红色斑点的误解。

《山经》的作者说儵鱼“食之可以已忧”,吃掉它可以忘记忧愁。这一点今人或还可以体会到,试想炎炎夏日,在海边的烧烤大排档上,点几串鲜嫩的烤鱿鱼,来两扎沁人心脾的冰镇啤酒,是不是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丢到大海里去了?

古人对动物的分类原则与我们不同

上面我们谈到的三种多头、多身、多足、多尾的怪兽,珠蟞鱼(鲎)、茈鱼(章鱼)、儵鱼(鱿鱼),都是海洋动物。海洋动物遨游大洋,潜藏水中,平常很难被人看到,待它们被渔民捕获出水,则大多已经死亡,身体变形,已不是活着时的模样。而且,海洋动物跟人们经常见到的陆地生物相比,大都长相相去甚远,往往体形特殊,多腕足,多尾多鳍,因此天生就让人觉得怪异。

古人很难对活着的海洋生物进行直接观察,因此在对其进行形态学描述时,就难免失真和误解,并且难免用其熟知的陆地生物的样子进行比拟,比如把鱿鱼比作鸡(胶东人把跟鱿鱼长相相似的乌贼称为海兔子,其实乌贼也根本不像兔子)。后来的读者,没有亲见其物,仅据其文字而悬想,难免根据古人原本质朴的描述凭空造出了许多怪物,于是,汪洋大海就成了各种海怪、水妖潜藏的渊薮,被笼罩上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

中国主要是一个大陆国度,因此中国人心目中的怪兽主要住在山里;希腊人是一个航海民族,所以他们心目中的怪兽大都住在海里,在他们的想象里,大海就是各种海怪水妖出没的地方。荷马史诗《奥德赛》讲述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驾船归航的海上之旅,他和水手们一路上经常受到海怪的惊扰和伤害。直到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西方人对于大海的地理和生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大海的神秘感才逐渐散去,但在当时西方人绘制的一些航海图和世界地图里,在陆地四周的海域里仍常常描绘着各种形貌狞恶、张牙舞爪的海怪。

如何把一只猫变成怪兽?《山经》中“怪物”的本来面目

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北欧地图中的海怪(局部),1539。

关键词:山经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