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章关于历史演变的承接性描述特别强烈。德巴克通过叙述著名的侯麦大战里维特的冲突,来勾勒迷影精神发生本质性演变的过程。《电影手册》在60年代中后期为何易帜,为何会转变成大型综合人文性刊物,以致在1968年“五月风暴”后,彻底告别电影,转为极左化的政治刊物。这个转变过程,德巴克很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转变的线索,尽显功力。其中尤其是关于里维特形象言简意赅的描绘,非常珍贵,毕竟连英文出版界都鲜见里维特的材料。德巴克点出了里维特名文《关于罗西里尼的信》的写作背景,对里维特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人、一些现代主义作品(主要是绘画与音乐作品),对里维特的行事风格也多有描摹。而在关于侯麦与里维特主编之争的核心冲突描绘中,德巴克梳理了二人所代表的不同立场,里维特为何要将手册改造成大型人文期刊的原因,其所代表的社会思潮,勾勒得也非常详尽。
特吕弗《四百击》剧照。
3
著名的朗格卢瓦被罢免事件,对大部分影痴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事件。德巴克在描述这起著名事件的过程中,竭尽所能地勾画出冲突双方(官方电影机构VS民间迷影人士)的真实立场与心态,冲突的根源,并没有一边倒地尽情颂歌朗格卢瓦。关键要义是,通过描述这起事件,德巴克实际是梳理出了迷影精神退潮,政治意识抬头的转型背景与因由。德巴克在这里给出了一个相当明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经历过朗格卢瓦事件以及1968年‘五月风暴’的重重震荡后,能够引领电影之爱继续前行的,只能是一种多面体的迷影精神:一种以复数形式存在且以弱势自居并竭尽抗辩之能事的迷影精神。当然,对某些人而言,古典的迷影形式依旧可以起到庇荫作用,但从今以后,但凡触及这种方式的迷恋,往往都会染上一层怀旧或是忧郁的色彩,亦即一种与‘电影之死’紧密纠结在一起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