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上用交响乐来描绘战争的乐曲屈指可数,有名的是贝多芬根据1813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西班牙维多利亚盆地击败拿破伦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当时的那不勒斯国王、西班牙国王)率领的5万法军而作的《威灵顿之役》(又译作《战争交响曲》或《威灵顿的胜利》),柴可夫斯基以1812年俄罗斯将军库图佐夫率领20万俄军击败拿破伦60万大军的《1812序曲》,以及李斯特从考尔巴赫壁画《匈奴之战》获得灵感创作的同名交响诗。
威廉·冯·考尔巴赫1805年生于德国沃尔德克,先后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烽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其画风颇受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汉斯·荷尔拜因和马丁·松高尔的影响。
钢琴家李斯特
据古罗马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左右,一支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大军自东向西越过伏尔加河和顿河,一路横扫欧洲东部。公元5世纪这支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大军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东部。考尔巴赫的壁画《匈奴之战》创作于1850年,描绘了公元451年6月,匈奴人在国王阿提拉率领下与罗马将军埃提乌斯和西哥特国王的联军在法国香槟沙隆地区进行的一场惨烈战斗。这场战斗最终以罗马大军取胜而告终。考尔巴赫的这幅画没有拘泥于地面战争,而是在描绘地面双方战士血腥缠斗的同时,还把战争引申到了天国,天空中一位断了左腿的匈奴士兵仍在挥剑砍杀,他的上方,是一个手握十字架长矛的战士在刺杀匈奴士兵,十字架上光芒闪耀,照亮星空。那里不仅仅是身体的肉搏,还有灵魂及信仰的博弈。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出生于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被称为音乐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1821年他到维也纳师从萨列里和车尔尼学习,不久即在欧洲各地巡演。交响诗《匈奴之战》作于1856年至1857年间,1861年发表,是李斯特所写13首交响诗中的第11首,其时他正任魏玛宫廷乐长。李斯特在晚年因为与卡罗琳维根斯坦公主的婚姻遭到教会和沙皇的阻挠而破灭,迷茫无措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加入了圣方济修会,成为一名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