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诗词歌赋 >

想象是她的使者 ——《荒野呼啸》中的诗人艾米莉·勃朗特(8)

《荒野呼啸》中微妙的阶段变化

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创作时段主要集中在她18岁至28岁间,我们从《荒野呼啸》中选出她早期和晚期的《“是晴天还是阴天?”》(1836年7月12日,据说是艾米莉现存的第一首诗)和《囚徒(一个片段)》(1845年10月9日)两个文本对照,便可发现译者凌越和梁嘉莹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前后期风格变化的觉察与微妙呈现。

前一首诗中出现的“女士”(她)应为诗的抒情主人公(或诗人本人),以“女士”和“她”来称呼体现了诗人的自我观察视角,是对诗人主体命运的一次体察。诗人以一天的天气变化来隐喻她一生可能的运命,如果是夏日上午,阳光温暖大地,那么“她的日子将像一场愉快的梦,在甜蜜的宁静中度过”,可若是碰上个阴天,一个阴影熄灭了阳光并唤来雨水,“她的日子将像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忧虑、眼泪和痛苦中度过”,又或者,自由的清风吹散阴云,阳光雨露主宰了大自然,则“她的日子将在荣耀之光中度过,穿越这世界沉寂的荒漠”。这是首构思单纯,清新美好之作,年轻的诗人似乎相信她的人生仰赖于自然的环境条件,取决于运气之好坏,而诗人内心洋溢着希望。到了《囚徒》一诗,诗人的心智已成熟,生命的囚禁之感,渴望自由的意志,灵魂的更高向往,都使她倍感生之苦痛,甚至“痛苦至极的是监视——加剧那不堪的痛苦”,但诗人并不企图回避它,“我不愿失去任何刺痛,不愿减少任何折磨;/痛苦煎熬得越厉害,上帝将更早地佑护;/披上地狱之火的长袍,或以天堂的光芒闪耀,/如果它仅仅是死亡的预兆,那景象是神圣的!”承担与接受痛苦的意识使得诗人对不幸和死亡无畏无惧,超越个人命运的关注,并希冀从自身出发寻求精神超拔的能量。

关键词:荒野呼啸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