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朝局陷入政治困局的时候,文化市场必然反其道而行之,必然会掀起一场文化运动。我们称他为“古文运动”也好,“复古运动”也罢,无一不是要通过文化的反总用,修正政治上的问题,摆脱政局僵化上的困境。
因此唐代会有韩柳的弃骈运动,宋有欧阳修的复古运动,包括戊戌变法等等
这个时候,与困境为敌的不是地方叛乱、不是武将持重,而是诗词!
正是通过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文化复古运动,涌现了一大批在政局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政治家,既让诗词文章一直保持着进步,随时代焕发第二春、第三春,又让政局保持着继续前进的良好方向,通过文化的扩散增筑自己在政事上的威严,从而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推动政局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政治与文化而言,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隋唐一改前朝选贤用人的方式,通过科举录用人才。纵然其中依旧保持着高官门第的延续性,但即使是这些权贵子弟,他们也都是古诗能手。
隋唐之后历朝历代沿用科举取士,但宋代的政治家更胜一筹,不仅能写漂亮的诗词,还要能写出绝无伦比的文章。明清在科举之上构筑八股,可看看从八股中走出来的郑板桥、龚自珍,诗词文章依旧样样能有。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从唐到清的取人标准,唐代考试考是谁诗写得好,宋代考试考的是谁词章写得好,明清考试考得是谁文章写得好,经义理解得好。而文章辞藻的好坏,又离不开对于诗词文化的广泛积累和创作尝试。
想要拿到官场的通行证,就必须把诗词的基本功练好。
所以唐代送别友人,会张口就来的来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宋代看看边疆的敌人就会张口来一句“西北望,射天狼”,明代看到竹子就会脱口而出“任尔东西南北风”。
而如今,作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想把试卷中挖的留白填上就必须把诗词背好。这种仅仅锻炼记忆力而不是创作力的方式,怎能写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词句呢?
人们都说,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因此也强调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诗句,不要太作苛求。
但可怕的是古诗创作的湮灭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古文运动不是靠一个诗词大会就能扛起大任的,而是人才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