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花凤鸟纹瓜棱形金执壶 (外侧錾刻契丹文)辽代上海观复博物馆 藏
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北邻茫茫的大兴安岭,与乌珠穆沁旗草原接壤,常年安逸,唯有西拉木伦河从深山里发源,缓缓流过这一片静谧的峡谷。民国九年(1920年)的春天,一座辽国大墓的发掘,引起了东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一瞬间,使这样一个边远的小城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一个失落的王朝,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中。
东丹王耶律倍《东丹王出行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藏
辽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为契丹可汗,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公元1125年,大辽为金国所灭,共历九位帝王,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据记载,契丹族的帝王陵寝共有三处,第一处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林东县;第二处在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而第三处就在内蒙古林西县。这三处陵寝中埋葬着辽国的九位帝王,而这次发现的,就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陵墓。在这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中,大量的辽国文物出土,在其中,有四块石碣,其二为汉文,另外两块为契丹文。当时的考古技术不如现在,所以汉学家们就用手写抄录的方法记下了石碣上共1439个契丹文字。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发现的契丹文字只有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记录的“朕敕走马急”五个字,这一千多个的契丹文字,堪称在契丹文字的研究上具有惊人的历史价值。
契丹文八角铜镜辽代吉林省博物馆 藏
契丹文作为一种失落的文字,一直是中西汉学界,尤其是边疆学者们兢于研究的课题,罗福成、厉鼎煃、王静如等,都成为了契丹文研究的突出代表人物。
罗福成《道宗皇帝哀册释文》
契丹文是契丹民族为了记录自己的语言而创造的一种文字,它参考汉字的组成部分而形成,有些甚至和汉字字形基本相似,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
契丹大字是由辽太祖于神册五年,即公元920年九月十四日下诏颁行。契丹小字是由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于公元925年左右受回鹘文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辽穆宗应历十年(公元960年)的《痕得隐太傅墓志》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契丹大字石刻。
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都有表音与表意的作用,契丹小字虽流传下来的更少,但其表音却更加丰富。契丹大字的书写方式与汉字相似,而小字则略有区别。契丹大小字一般不采用混用的模式。契丹大字一般多用于碑刻、诏书等重要正式场合,而契丹小字则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但这样的规则也没有绝对。契丹大小字不像我们今日看到的一些亚洲文字,例如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日文汉字,可以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而契丹大小字,则有它们各自使用的特殊场合,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基本不会出现在一起。
契丹大字每个字就代表一个音节,并有自己的含义。
例如:
和汉字对比是这样的效果:
而契丹小字则比较复杂,它的使用有些类似于汉字的偏旁部首,但每一个都独立成为一个表音符号,这样的契丹小字被称为一个原字。一个到七个原字按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组合排列形成一个契丹词。所以契丹小字的书写方式,会区别于汉字的书写方式,其单位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词。很难理解?让我们来做一个更形象的解释。例如,韩文中的一个字,是由类似于偏旁部首的各个部分组合而成,而每一个偏旁部首都作为一个声母或者韵母出现。所以韩文的单位,可以看做是一个字,这类似于契丹大字的发音规则。
例如:
而契丹小字的组合,更像是泰文的出现形式,由每一个单独的字作为一个表音元素,组合成一串,就成为一个表音且有含义的词。
例如:
契丹小字的基本组合形式会出现以下七种:
写成例词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现存考古发现整理的契丹大字一共有1000多个,而契丹小字原字有400-500个。契丹文的史料少之又少,现在主要以石碑等形式留存。世界上发现最长的一份契丹文史料,如今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这本契丹大字写本有一万五千多字,但字迹潦草,能解读出来的内容也是极少的一部分。
金国后来根据契丹文字结合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但在金灭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金国境内仍然在使用契丹文字,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2年),才真正诏罢契丹文字。所以女真文在一定程度上,与契丹文有着相似之处。
女真文梅花几何纹铜镜金(1115-1234年)四平市博物馆 藏
在中国失落的古文字中,还有一种,曾在历史上留下了神秘而经典的一笔,那就是西夏文。
西夏文残碑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于公元1038年的一个政权,统治地域为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阔区域,享国不到200年。直到忽必烈带蒙古大军灭西夏,将其族人尽皆诛灭,西夏文字也随着历史的烟尘一起,埋藏于岁月的长河之中。西夏国人信奉佛教,所以在黑水城出土了大量西夏时期的佛画与西夏文经卷。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局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藏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是汉藏语系的羌语支,和现代的羌语与木雅语比较相似。是西夏景宗李元昊在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共有5000多字,观其形制和汉字有共通之处,其形态方整,有时候甚至给人感觉过于方整;笔画非常复杂,五笔内能写完的字基本没有。每个西夏文字都布满了横横竖竖撇撇捺捺,让人有一种迫于繁重的感觉。所以,西夏文虽然属于已经失落的文字,却受到很多书法家们的喜爱。
西夏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构字的方式也比较相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每个字都长得差不多。可想而知运用在当时的官署文书、法律条令以及文学著作中时,是怎样一种令人崩溃的模样。
西夏文《三才杂字》敦煌研究院 藏
西夏文字的造字方法,是参照了汉字的“六书”理论,大部分的字都是合成的。也就是说,先造一些表意的部分,再把这些部分合成起来,就变成了一个个新的西夏文字。这种方法,很像古琴的减字谱。
古琴的减字谱,是利用多个汉字的某一部分拼在一起,形成一个有些古怪的“汉字”,然后一个字就可以表示一个复杂的弹琴指法。
例如:
这个指法,代表左手用大指按六弦九徽,右手用撮的指法同时弹奏六弦与空四弦。这种利用合成字来表示含义的方法,与西夏文字的构成方法十分相似。
我们来看一个西夏字的例子:
这个字就是“夏”字,上半部分是汉字“不”的变体,下半部分是汉字“死”的变体,所以说西夏文字的创制,在很大一方面是来源于统治者的主观思想。
虽然西夏文中也存在单体表意字,但是这样的字非常少,基本上以合成字为主。合成之后看起来整齐划一,规规矩矩,但一小部分的不同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字了。
西夏文与汉字对照
文字,是一个国家、一段文明最重要的产物,它是与邻国交往中代表本国身份与文化的体现,也是在跨国商贸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工具。在中国古代,包括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粟特文、吐火罗文等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字,都是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中绽放的一朵朵异域之花。虽然它们今天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在保存完好的文物里,雕刻精美的石碑上,依然能见到其优雅的身姿。它们即使只是静静地存在,亦将被后世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