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7日电题:动物考古揭秘:“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民以食为天”,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这一文明的基础就是发达的稻作农业。不过,“良渚人”并不是仅吃米饭,他们的餐桌上少不了鲜美的肉食。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平台,作为“探秘良渚·文明之源”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良渚的动物世界”展览正在举行。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5000年前“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人’应该吃猪肉最多,其次是鹿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动物考古专家宋姝介绍说,在良渚古城遗址里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中,猪骨约占80%,鹿骨约占10%。
展览现场展出了十多件良渚时期猪、梅花鹿、水牛和麋鹿等动物的骨骼遗存。它们都是从钟家港遗址出土的。钟家港就是展厅外的这条小河,貌不惊人,而在宋姝眼里,它是良渚文化动物考古的一座“富矿”。
“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很多地方是酸性土壤,有腐蚀性。因此,动物骨骼很难保存。”宋姝说,环太湖地区共发现近千处良渚文化遗址,而出土过动物遗存的遗址仅有30余处,钟家港是良渚古城内唯一保有动物遗存的遗址。
钟家港之所以能保有动物遗存,是因为它的独特地理条件。先民是在水泽上堆墩营建良渚古城的,堆墩之间余下的水面逐渐形成了河道,钟家港也就是这样形成的。以后,先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里,动物骨骼沉入水底,在富水厌氧的环境中保存了下来。
从2015年至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钟家港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宋姝等人对2016年清理出的遗存进行了更细致的淘洗,发现了12万多件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40余种动物。
而这些动物骨骼遗存中,猪骨和鹿骨是最丰富的。宋姝说,在猪下颌骨上观察到了齿列扭曲的现象,这是因为猪被人类饲养后,下颌骨退化变短了,牙齿也随之“长歪”了。同时,她还观察到有的猪得了“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牙病,这是哺乳动物在成长期因为生理紧张造成的,这也与人类的干预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