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杨”

“三杨”称谓的缘起

在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员尤其是中央领导人中,有传之久远的“三杨”之说。何谓“三杨”?这里说的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和长征途中,已经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和红三军团第四师担任正团级职务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当时,他们只有20岁左右,分别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和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政治委员。他们是红军中层指挥员的优秀代表,所率部队均为各自军团的主力,都以卓著战功享誉中央红军。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1934年3月《红星》曾发表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撰写的题为《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起来》的社论,号召全军团的部队都要学习杨得志任团长的第一团的敢打敢拼精神。也是在这年的3月,在军团召开的运动大会上,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和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又亲手将写有“英勇冲锋的红四团”八个大字的锦旗颁发给被誉为“模范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在受“左”倾错误影响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多次险恶战斗中,杨勇任团政治委员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给国民党“围剿”军以重大杀伤,但部队自身伤亡也很大,尤其在蜡烛形战斗中部队伤亡过半,其中第八连仅剩20余人。面对这种局面,部队也丝毫没有气馁,仍然表现出英勇果敢、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所率领的三个团均经常担任中央红军的前卫和先锋,披坚执锐,视死如归,敢打、善打大仗、硬仗和险仗。

作为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同政治委员黎林率部从江西瑞金地区出发,一马当先,为中央纵队开辟道路:不分昼夜强行军,袭新田、占剑河、越施秉、过黄平,连战皆捷;强渡乌江天险,全歼嵩明县城守敌;渡金沙江,抄近路,模范执行民族政策,保证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奇袭安顺场渡口,组织十七勇士强渡惊涛骇浪、险滩密布的大渡河,抢占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

作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先后同团长耿飚、继任团长黄开湘率领所部昼夜兼程,血战湘江,率先突破乌江,为中央红军开辟前进通道;迅速抢占娄山关、桐梓,保卫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智取禄劝、武定、元谋,佯攻昆明,屡战屡胜;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昼夜奔袭240里,组织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彻底破灭了蒋介石妄图使中央红军像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队那样全军覆灭的美梦,受到中革军委的嘉奖。

作为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政治委员的杨勇,相继同团长沈述清、代理团长杜中美率部接连突破四道封锁线,率先渡过湘江,进至界首,阻击堵截的国民党军,沈述清、杜中美相继牺牲,以沉重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江,谱写了血战湘江的悲壮历史;随后,又同新任团长陈连华率部四渡赤水,南下贵阳,直逼昆明;同继任团长黄珍率部渡金沙江,过大渡河,翻夹金山。

杨勇

又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多解放战争血雨腥风的战火洗礼,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分别担任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第五兵团司令员。

“三杨(阳)开泰”,率部赴朝参战

朝鲜战争爆发后,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初,志愿军经过三次战役歼敌七万余人,把侵略军赶过三七线附近,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但是,经过两三个月的反复激烈较量,敌我双方都逐渐地摸清了双方的长处和弱点。

在对敌我双方优劣条件及战争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后,毛泽东等人作出了战争将呈长期化的判断,毛泽东和周恩来果断决策:以志愿军部队的轮番作战,应对抗美援朝的持久战。他们认为,实施轮番作战,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志愿军作战部队的休整问题,还能够使国内更多部队得到实实在在的现代化战争的锻炼,从而获得成功进行现代战争的经验。

1951年2月上旬,即在第四次战役进行期间,周恩来主持起草并于8日审定了《中央军委关于轮番作战方针的指示》。《指示》提出了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其中决定将杨得志任司令员的第十九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的第二十兵团作为第二番部队赴朝参战。

3天前的2月5日,周恩来在会见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政治委员李志民时,已将中央军委的这个战略意图告诉他们,并强调: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军事斗争,也是一场很严重的政治斗争。全国人民关心着你们,全世界人民也看着你们,实际上是看着我们整个国家。这一点要让全军的同志都了解、都记住!”又说:“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杨(阳)开泰’!”

正好再过一天,就是正月初一了。周恩来借出自《易经》、寓意吉祥的“三阳开泰”,期望他们率部前往朝鲜参战取得好战绩。

杨得志首先率部赴朝参战

1951年2月中旬,杨得志、李志民率领已改换为苏联武器装备的第十九兵团入朝,并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组成右翼突击集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4月中旬,杨得志和李志民签署给兵团指战员的《打好出国第一仗的战斗动员令》,响亮地提出:“这是我们出国第一仗,我们要旗开得胜,全力打好这一仗。”“要在第一仗中经受考验,要在第一仗中立功。”“你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到了。”“不管我们面前的敌人是美国兵、英国兵,还是李匪军,都要狠狠地打、痛痛地打,怎么打得重就怎么打,怎么打得狠就怎么打,怎么能彻底消灭敌人就怎么去消灭。”这个《战斗动员令》极大地鼓舞了全兵团指战员的士气。

杨得志

4月22日,第十九兵团在朝鲜开城至涟川西南地区发起攻击,随后进入阻击战,在“联合国军”空军、坦克、步兵、炮兵发起的联合进攻中,牢牢坚守住阵地。第十九兵团和第九兵团、第三兵团以及朝鲜人民军部队并肩作战。直到6月10日的50天里,共歼敌8.2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企图将战线向北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的企图,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联合国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并于6月30日表示愿意接受停战谈判。朝鲜战局由此转入相持局面,战场形势开始稳定下来。

其间,彭德怀在杨得志等的陪同下,专程赶到坚守阵地12昼夜、顽强抗击美军4个机械化师轮番进攻、歼敌1.5万余人的第六十三军休整地看望全体指战员,深情地说:“祖国和人民忘不了你们,祖国人民感谢你们!”

1952年7月,杨得志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这时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已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的邓华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朝鲜停战谈判上,因此杨得志肩负起指挥志愿军作战的重任,参与指挥于10月14日开始的反击美军所谓“金化攻势”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位于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约4公里处,其597.9高地、537.7高地,像五圣山伸出的两个拳头,从东、西两端楔入“联合国军”阵地,直接扼制着金化至金城的唯一公路。美军发动“金化攻势”的目的,就是要攻占这两个高地,夺取五圣山,改善其防御态势,破坏志愿军的战术反击。上甘岭战役至11月25日结束。在43天攻防战中,美军对仅有3.7平方公里的志愿军阵地,投掷炸弹5000余枚、发射炮弹190余万发,将阵地土石炸松达2米之深;志愿军打退敌人900多次轮番冲击,以击落击伤敌机274架、歼敌2.5万余人、志愿军伤亡仅1.1万余人的战绩,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彻底粉碎了美军的“金化攻势”。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抗美援朝战争一次战役中最多的战斗英雄和功臣。其中,有以血肉之躯堵住敌人机枪眼、为反击部队打开冲锋通道的新任班长黄继光;有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战斗、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排长孙占元;有在阵地仅剩1人仍坚守阵地、击退敌人41次冲锋、歼敌280余名、最终守住阵地的新战士胡修道……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上甘岭战役震惊了世界,自此志愿军已完全掌握了正面战场的主动权。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以歼敌2.5万余人而胜利结束

关键词:抗美援朝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