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面对志愿军最危险敌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邓华提出颠覆性战略思维(2)

其次,中国军队发动的是“礼拜攻势”,他们一次极限作战能跑240多里,等到他们筋疲力尽了,我们就把汽车停下来,然后就地组织反击,此时又饿又累的中国军队一定会后撤,他们的通讯设施落后,各部队协同配合做的不好,一旦后撤就会陷入混乱,到时候我们的坦克、飞机、火炮一起出动,就可以获得胜利。

三、志愿军针锋相对,寻求“磁性战术”破解方法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磁性战术”的思想指导下,美军摆脱了此前“依托公路和炮火闷头冲锋”的思维定势,转而开始向我军学习,玩起了诱敌深入和大规模穿插。

战役一开始,美军主力部队没怎么攻击就后撤了,志愿军的部分指战员很开心,认为这是美军即将崩盘的前兆,而邓华心中却很不安:美军在拥有火力优势和机动优势的情况下,怎么一触即溃了?怎么和我们的一线部队刚交上火,就迫不及待地往后撤,这玩的什么把戏?

不久后邓华就明白了:敌人这是佯装败退,然后利用后勤补给、火炮和空中优势对我军进行就地反击,我军在后撤过程中很可能被敌人“粘住”,一旦这样,部队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邓华将军没听过“磁性战术”这个词,但他知道这种打法是针对志愿军的弱点“量身定做”的,他明白了李奇微是一个比麦克阿瑟狡猾的多的对手!

遗憾的是此时志愿军空军还没有投入战斗,地面部队的后勤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我军无法从根本上破解“磁性战术”,只能就地组织防御,反击进犯的美军,这也让第四次战役演变为了阵地防御战,而这恰恰是我军不太擅长的。

面对志愿军最危险敌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邓华提出颠覆性战略思维

◆在汉江南岸阻击美军的50军。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中朝联军共歼灭敌军7.8万人,而自身伤亡也达到了4.2万,特别是在汉江南岸的第50军和38军,在阵地上与“联合国军”对峙长达50多天,付出了巨大牺牲。

那么“磁性战术”就真的没有办法破解了吗?

当然不是。

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邓华在一次高干会议上做了题为《论朝鲜战争之持久战》的报告,报告指出:

“根据战场形势,今后大踏步进退的运动作战方式将大大减少,死守一地和攻击敌军坚固阵地也很不容易。因此,今后作战方式将是一种运动防御和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也就是积极防御和短促突击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此后,邓华又在大量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过去我军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全军上下普遍认为阵地战仅仅是一种过渡和辅助的打法,这一思维已经形成定势,而抗美援朝战争的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对付美军,阵地防御战是最好的选择。

邓华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战略思维,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战场态势。

面对志愿军最危险敌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邓华提出颠覆性战略思维

◆被我军俘虏的美国坦克兵。

志愿军在思想上开始重视阵地防御战,随之而来的就是战术层面的各种准备,邓华要求各部队做好两件事:

一是修建反坦克火力网,防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粘住我后撤部队;

二是将阵地上的地道、战壕、交通沟连成片,构成纵深防御体系,以抵御美军猛烈的炮火。

此外,在具体的战术打法上邓华还强调:要实行积极的阵地防御,要将防御和进攻结合起来,打小规模攻坚战,一次歼灭美军一个连到一个营,用“零敲牛皮糖”战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达到粉碎“磁性战术”的目的。

根据这些斗争实践,邓华写了《调整部署,加强纵深工事》《关于积极防御作战的若干战术问题》等文章,详细论述了积极防御思想下该如何作战的问题,将应对“磁性战术”的实践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四、彻底粉碎“磁性战术”

为了贯彻邓华的指示,志愿军各部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坑道作业,将交通沟、堑壕和防空洞连起来,在阵地前沿构筑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坑道,在有些地区甚至挖空了山,形成了洞连洞、洞套洞的“地下长城”。

美军的炮弹打出来是一条抛物线,而抛物线有一定的曲率,聪明的志愿军战士们将山体挖空,将防御阵地设置在正斜面和山顶棱线处,而将生活区设在反斜面,这样既能与敌人斗争,又能长期在山洞中生活。

面对志愿军最危险敌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邓华提出颠覆性战略思维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

关键词: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