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5个问题,带你读懂居家健康监测指南(2)

在社区服务方面,《指南》要求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要加强摸排和信息登记,及时掌握返回属地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信息。

对于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管理,《指南》则强调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指南》不仅分层更清晰,而且更人性化,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障人民生活正常进行,也更便于基层人员去落地和实施,进一步做到疫情防控工作有依据、操作有规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昀说。

不限制同住人活动,会导致传播风险吗?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虽都是“居家”,但由于这两类人员感染风险大小不同,场所和管理等要求也有所区别。

对于密接人员、高风险区溢出人员,以及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二十条”优化措施缩短了集中隔离期限,或由之前的集中隔离调整为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

“两者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居家健康监测不限制其共同居住人员的活动。”王丽萍介绍,而居家隔离人员则在隔离期间赋码,本人和共同居住人员均需严格做到不外出。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限制共同居住人员的活动,是否会造成新的传播风险?刘昀认为,这种情形下家庭共同居住人员感染风险较低,如果做好自身的安全保障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优化后的措施更人性化,更能保证大家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必要外出”包括哪些情况?

根据《指南》,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遇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