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一份病理报告的诞生

相较于广为人知的外科、内科、儿科、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病理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却鲜为人知。在那里,有一群以取材刀、切片机、染色机、显微镜为“武器”的工作人员,在疾病这场“战役”里,默默地在幕后为患者战斗着。一份病理报告是究竟是经过怎样的程序才诞生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病理科这个幕后战场。

手术顺利结束了,医生手术切下患者病变的组织,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等待病理报告出来,医生才会知道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患者才会明白疾病的良恶性。首先病理标本送达病理科后,病理科窗口接待人员会进行严格的标本审核工作,确保无误后进行签收、编号(病理号),这个号码就像我们组织的身份证一样,在病理科的流程中贯穿始终。

标本的前处理:第一步固定,标本离体后须在30分钟内放入4%的中性缓冲甲醛液进行固定,防止组织自溶、腐败。固定液的量须多于组织体积4-10倍,小的组织须固定4-6个小时,大的组织需固定18-24个小时,甚至更久,这一步骤至关重要,为最后的病理制片、诊断、基因检测等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就像建房子地基没有打好,后面怎么可能建出好房子。第二步取材,送检的标本并不是直接进入机器处理,而是需要病理医师根据疾病的特点以及取材要求进行切取,在这里就用到了病理科的第一把刀--取材刀。我们会详细描述眼睛所看到的病变颜色、质地、形状,并记录在案,最后这一记录会体现在病理报告的上半部分。然而取材室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待的地方,为了保证病灶最真实的状态,我们必须直面甲醛浸泡的标本。在这里永远都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取材及记录医师须每天待在这样的环节中4-8个小时以上。甲醛是大家日常中最不愿接触的东西,但是在病理科,在取材室,这是常态,直面甲醛,时时涕泪横流。第三步脱水,取材结束后,所有组织块按序号放入组织篮中,放入全自动脱水机中脱水,这一过程可以使组织中的水分被溶剂取材,浸润融化的石蜡,使组织获得一定的硬度和韧度,以便制片,这一过程步骤繁多且耗时最久,需达10个小时以上,所以这也就是病理报告为什么不能立等可取的关键原因。

标本的制片:标本经过脱水一夜后,第二天早晨,组织块就要开始它的制片之旅了。先经过包埋制成组织块,可别小看了包埋这个环节。技师不仅要保证包埋面正确、包埋组织完整,还要能够保证后续切片的要求。切片既是一个精细活,也是一个技术活。这是考验我们技师的基本功环节了,要将组织块切成厚2-6微米的薄片,要求厚薄均匀、无刀痕无褶皱,有多薄呢?薄如蝉翼吧。切出来的薄片被放入热水中进行展开,使组织得到充分伸展、结构清晰分明、细胞与细胞不相互重叠;然后捞到相应病理号的玻片上。后进行全自动HE染色或人工染色。

经过了染色封片后,终于制片环节结束了,制好的切片就正式由技师交给诊断医师。此时,我们就真正开始显微镜下的疾病诊断工作了。我们会将全部的视线集中于显微镜下那些千奇百怪的世界,追寻细胞间的蛛丝马迹。每种疾病反映在病理切片上都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查阅病史、手术记录、影像学资料、检验资料等等,再结合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精细观察,从不同中找相同,不典型中找线索,去伪存真。一组标本在显微镜下诊断常常需要十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的斟酌、鉴别、分析、讨论后才能发出报告。有时遇到疑难病例,则需提交科室疑难病例会诊,邀请科室所有诊断医师共同阅片讨论后发出诊断报告。由于病理报告是医学诊断的“金标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每位医生都如同头悬利剑、如履薄冰。虽然最后得到的病理报告只有寥寥数字,但每个字符都凝聚了所有病理人的心血。正应了那句话:“纸面寥寥字,数人年年功。”

至此,一份合格的病理报告才姗姗来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仅靠常规染色就可以定性的,有时疑难病例我们还需要进行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基因检测等等手段,综合多项检测结果,才能对一例病理切片做出准确的诊断,发出一份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

随着医学的蓬勃发展,病理人的亚专业也慢慢细分出来;但是任何一位合格的病理医师都首先需要接受系统化的训练,就是从头到脚、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的疾病都需要涉及。在全身疾病都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这至少需要十年。然后才有能力对某一疾病病理诊断进行更深层次的亚专业专攻。可以说病理人总在不断学习的路上!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闵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