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学普如同一朵美丽的索玛花,我们如今种下了花籽,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细心呵护、耐心守护它,潜心推普,静待花开。”10月19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总结评估座谈会在西昌召开,“学普人”唐进方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这样表示。
2018年,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试点。3年来,试点共覆盖大小凉山地区20个县(市、区)的3996个幼教园点,大小凉山地区累计有43.6万名彝族学前儿童受益。经第三方评估,试点基本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预期目标,孩子们初步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的好习惯。下一阶段,“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将持续在大小凉山地区实施,并将适时拓展到四川其他民族地区,让更多少数民族儿童尽早受益。
试点
43.6万名彝族学前儿童受益
”之前,听不懂、学不会,是大小凉山彝族儿童进入小学后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说,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时,凉山州有54万名学前儿童,他们在进入小学后常常因为不懂、不会普通话而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给”防辍保学“带来巨大压力,更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任务愈发艰巨。
对此,昭觉县四开镇洒瓦洛且博幼教点的辅导员阿皮伍呷深有感触。2015年,阿皮伍呷成为村幼儿园辅导员,她憧憬着将自己所学知识奉献给孩子们,但很快发现,孩子们听不懂、更不会说普通话。“不得已,我只能用彝语和他们交流,上课先用彝语说一遍,再用普通话翻译出来,十分吃力,教学效果也不好。”她说。
钟源 摄
2018年7月,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下简称“学前学普”),2019年又扩展到乐山市“两县一区”,委托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组织实施。
“学前学普”刚启动时,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火草坪幼儿园辅导员欧廷达所和彝族儿童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回家多督促孩子练习普通话,却遭家长诘问:“我们是彝族人,让我们说普通话,不要我们的传统了?”
身为彝族同胞,达所理解学生家长的想法。民族传统不能割舍,但学习普通话同样重要。她耐心解释,学会普通话,等于多掌握一种语言,这与传承民族文化并不冲突。
那些日子,辅导员们一边做家长思想工作,为幼儿在家说普通话创造环境;一边集思广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双语教学、实物展示、情境教学等方法,采用“大带小”的方式,全力提升幼儿普通话口语能力。
乐山市副市长郭捷说,乐山市融合小凉山彝区地方特色和幼儿家庭特点,打造“爱·回家”品牌实践活动,把普通带回家、把安全带回家、把文明带回家,引导家长齐说普通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是通过播放自创普通话防疫儿歌、防疫故事等在彝区村庄广泛宣传防疫知识,在防疫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中国娃,说好普通话,爱学习、爱家乡、建设我们的国家……”如今,从平原到高山,从河谷到丘陵,走在山乡村道上,总能听见大小凉山彝区幼教点传出阵阵清亮、纯美的学普童声,3年试点下来,累计有43.6万名彝族学前儿童受益。
测评
形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氛围
“我们认为,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儿童基本达到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小学成绩有明显提高。”在座谈会期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王奇告诉记者。
今年6月,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委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牵头开展“学前学普”试点评估工作,研究所组织110名专家分别到20个县496个校(园、点)开展抽查测试,共抽测60177名儿童。
当天,王奇在会议上发布了试点工作综合评估报告。结果显示,29659名在园幼儿的合格率是97.19%,30518名小学一二年级生合格率为97.46%,优秀率达43.54%。
评估组认为,“学前学普”试点圆满完成了行动既定目标,实现了具有正常学习能力3-6岁少数民族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目标,参加“学前学普”试点的儿童已基本形成了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行政村级幼儿园(幼教点)教师或辅导员培训体系基本完善,保教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大小凉山地区已形成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氛围。
“学前学普”行动受到试点地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孩子们的带动,家长们也自发地学习普通话,逐渐具备普通话交流能力。“在2020年的一次测评中,我们幼教点的合格率就达到了100%。”会理市关河镇田房村幼教点辅导员起迪说。
此外,“学前学普”行动促进了试点地区学前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试点惠及儿童的学习能力、自信心普遍提升,小学的学业成绩普遍优于未参加试点儿童。
凉山州作为试点启动地,把“学前学普”行动作为改变彝族孩子命运的战略之举,举全州之力推进落实,探索走出在民族地区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有效路径,全州52万学前儿童特别是彝族孩子实现了从“听不懂、不敢说、不会说、不能用”向“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根本性转变,“学前学普”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凉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洪认为,“学前学普”行动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增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巩固了根本。
未来
适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实施
惹列日作是土生土长的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人,5岁时因车祸失去左下肢。如今,惹烈日作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幼师。近三年来,她教会了近百个孩子说普通话,“我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说好普通话,走出大凉山。”
“学前学普”的这三年,也是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百姓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三年。甘洛县玉田镇九倒拐村村民阿依子布的小孙女阿呷卓布进入幼教点后,不仅自己学会了普通话,还回家教奶奶学。相比语文课文读得磕磕绊绊的家长,小学生个个都能背上几首诗歌。
当天还表彰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优秀工作人员。作为一名走在学前学普路上的督导员,唐进方说,她希望“学前学普”行动能给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能给更多的家庭打开幸福的大门。
其实,”学前学普“不仅仅在彝族孩子集中的幼教场所推进,也在其他少数民族儿童相对集中的幼教点开始探索。
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小南山村幼教辅导员张鑫慧是一名傈僳族。她说,到幼教点的孩子们都是傈僳族,“学前学普”行动之前,听不懂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几年来,她和孩子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成长,“‘学前学普’行动会伴随孩子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助力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李守山透露,将在试点工作基础上继续集中优质资源,加大力度,“十四五”期间持续在凉山、乐山地区持续开展学前学普工作,适时向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实施。不仅如此,还将探索面向部分小学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课程,提升基础教学能力,实现工作重心由学前学普向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转变。
记者了解到,凉山州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经验成效,健全完善州县乡村统筹联动推进机制,调整优化幼儿园(点)科学布局,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加强幼教辅导员能力建设和待遇保障,紧扣“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融入新时代”目标提升行动内涵质量,面向全州各族群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