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间,贝达药业披露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15.01亿元,同比增长14.22%;净利润约为2.24亿元,同比增长51%。“创新第一股”的业绩稳住了。
从业绩数据来看,贝达第二季度收入急速攀升:一季度贝达药业净利润0.98亿元,第二季度净利润直接翻番。
今年4月,贝达药业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公司董事长丁列明为此事还专门在股东大会上做出过解释:“我们在做一些调整,要有更精干的队伍。”这一“调整”对公司二季度增长做出了贡献。
但贝达利润增长超50%并非完全从管理费用里省出来的。相关人士告诉健识局:业绩贡献主要还是来自产品增长。
贝达没有在财报中披露详细的单品销售额,但提到:“与同期相比,主要依靠产品销售现金流入就增加了44%”,其中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的产品还属埃克替尼和恩沙替尼。
另外,贝达还收缩了在研产品管线规模,研发费用支出明显减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3.82亿元,同比下降28.58%。
很明显,贝达在高投入的研发和财务表现之间,选择了后者。
无奈,主力换手
今年是贝达业绩增量关键的一年,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三年营收年均增长20%问题不大。但行业竞争依旧激烈,贝达收入主力也在不断换手。埃克替尼作为公司基石产品销量保持稳定;恩沙替尼、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营收贡献增长明显;贝福替尼胶囊、伏罗尼布片纳入医保后加快放量。
创新药从来没有永续增长一说,埃克替尼能实现稳定营收已经十分不容易。
2011年,埃克替尼在国内正式获批,是贝达十几年内营收的唯一支点,至今累计实现超145亿元销售额。但随着肺癌患者需克服耐药、脑转移等临床问题,埃克替尼在后来者们出现后,渐渐处于下风。贝达也向健识局表示:“不能否认,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仍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增长不足,贝达引擎亟需换手。去年8月,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的上市为贝达分担了销售压力,成为业内关注新焦点。
但三代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以艾力斯的第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为例,2021年-2023年,伏美替尼的销售量分别为2.52万盒、29.25万盒、89.66万盒。销售天花板也可预见。从去年年报中看,贝达的贝福替尼的极限销售额可能也就在1.5亿元左右。贝福替尼和伏罗尼布能不能靠医保放出更多的量,还需要观望。
客观来说,或许恩沙替尼市场还值得一观。
贝达半年报披露,销售主要驱动还是来源于恩沙替尼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其中,恩沙替尼更是贡献了10%收入。行业也对该药有很大信心,主要是该药市场竞争痕迹深刻但并不复杂。
恩沙替尼对标同类进口产品阿来替尼,在2023年国内销售额约17亿,国产也只有伊鲁那克一个竞争对手。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恩沙替尼院内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极高,可以达到279%,并预测该药物在中国的销售峰值能达20.58亿元。去年,恩沙替尼销售额已经突破5亿元。
不能脱掉创新外衣
从财报披露的趋势来看,贝达的“创新”还在战略性收缩。贝达药业的研发人员数量显著下降,去年年报就已显示,公司研发人员下降比例为13.14%。
从管线布局方面,贝达也透露着很大担忧。部分在研管线撑起的预期有限,比如,从Agenu引进的PD-1和CTLA-4抗体,国内康方产品已经上市,齐鲁也在路上;CDK4/6抑制剂赛道拥挤,正大天晴、齐鲁制药和石药集团早已虎视眈眈。
贝达可能正在进行资源的排列组合,把钱用在刀刃上。在战略瘦身后,贝达的未来还是主要压在能短期实现回血的5款上市产品上。贝达药业董事、资深副总裁万江曾表示,公司今年的预期是埃克替尼实现在院目标2500家;恩沙替尼为“战略产品”,目标准入1000家;贝福替尼为“高潜产品”,目标准入350家;另外两款产品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伏罗尼布片的目标准入分别为250家和200家。
埃克替尼是贝达之根,不可能被抛弃,贝达正想方设法地延长该药生命周期。去年3月,埃克替尼化合物专利到期,但晶型、制备方法等外围专利还在,将于2029至2034年期间届满。“相比化合物专利,埃克替尼的晶型专利更加重要”贝达还补充道,“医保地低价放量也是埃克替尼的优势。”
针对贝福替尼,贝达打算采取序贯策略,“公司希望,贝福替尼能辐射一些非小细胞肺癌脑转患者,在三代EGFR-TKI中差异化市场,同时,贝福替尼还能承接部分埃克替尼耐药患者。”贝福替尼一线适应症也将在年底加入医保谈判,预计2025年有所放量。
此外,贝达还对产品后期进行补足,主要是集中在恩沙替尼和贝福替尼的辅助治疗投入。公司预计,部分相关研究在2026年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成分渐渐稀释后,贝达的商业化板块能不能顺利承接。比较特别的是,贝达同时在肺癌EGFR领域布局,在一代EGFR和三代EGFR之间,涉及不同的市场、医学营销策略,并不符合正常逻辑下的销售模型。
近年来,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投入巨资炒股致亏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也导致了云南白药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停止“炒股”。
华东医药2024年的开局之路不是很顺,先后陷入与青海珠峰的知识产权纠纷、新产品减肥针合作方违规宣传等风波,除此之外,TTP273项目的夭折也引起一些投资者的关心与担忧。
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资本下行周期,严峻的形势,对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行业发展亟需政策引导。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2023年,裁员潮开始;2024年,下行不但没有结束,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