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拜耳制药部门全球商业化负责人罗斯向外媒表示:今年内,公司就将基本完成“制药商业团队”的裁员。这比公司整体裁员计划还要早了一年。
裁员后,拜耳会同步推进“动态共享所有权”的管理模式,以减少管理层级,简称DSO。据外媒报道,仅在拜耳美国制药部门,将有40%的管理职位面临下岗。比预想的情况还要利落的是:今年年底前,公司其他人员新的工作职责就要落实到位了。
如今,拜耳转型决心无可撼动,并且已经有向其他地区扩展的趋势。有消息称,拜耳中国也可能实施DSO制度调整,从今年6月份已经开始,接下来会陆续公布各业务部门各层级相关人员遴选结果。
眼见着,拜耳全球裁员的飓风,马上就要登陆中国了。
每上报项目,要跨过12层管理岗
DSO运营模式下,拜耳此次披露的裁员进展不算小。制药部门重组后的商业团队,拜耳打算整合之前手里有产品的销售团队和其他平行的职能团队,比如将营销、市场准入、医疗事务和患者宣传等职能统一在全球能力组中,取代每组单产品模式,并设定预期目标。
换句话说,商业化团队的人少了,每个人分到的任务就变多了。
同时,制药部门其他职位也在调整。在拜耳的制药部门,后期开发、注册、商业化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员工职责正在重塑,监管和开发职能将转移到研发部门。
拜耳的DSO模式调整是全球性的,中国可能是下一站。有行业消息称,7月10日,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向员工宣布了一项公司重大运营举措:拜耳中国将变为五大业务板块和六大职能部门。
具体来看,五大业务部门包括核心产品业务团队,负责唯可同、拜新同、拜瑞妥和科跃奇等;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业务团队,负责可申达和华堂宁;女性健康业务团队,负责全渠道的女性健康产品;特药业务团队,负责艾力雅及肿瘤全产品;零售业务团队,负责拜耳处方药全产品在零售渠道的商业运营。另外,六大职能部门包括战略规划及DSO转型、医学事务、市场准入、经销商管理、卓越商业运营、数字化创新团队。
业内人士透露,接下来拜耳中国就会陆续公布各业务部门各层级相关人员遴选结果,并且将在今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届时,拜耳中国也定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式的“瘦身”。
值得一提的是,DSO全新运营模式是今年1月才提出的。在此之前,拜耳向上报告一个项目,最多需要跨过12层公司管理岗位,叠床架屋的制度使拜耳内耗严重,重组需要调整的人员数量很多。
经调整后,产前维生素组可以将项目时间从21个月压缩至7个月,大大提升了公司运行效率。
重整后,流程可少80张材料
目前,拜耳中国尚没有对此次架构调整消息作出回应。不过既然集团层面已经下决心在年底前完成制药商业化团队的调整,相信内部已经行动起来。
行业担心的是,如果拜耳后续产品商业化能力降低,如何实现回血自供?
目前,拜耳已经推出了DSO全新运营模式下的产品商业化团队,将希望寄予给前列腺癌药物达罗他胺和更年期药物elinzanetant。
有分析师预测,达罗他胺的峰值销售额每年超过30亿欧元。拜耳正试图通过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III期试验来扩大达罗他胺的覆盖范围,该研究已于6月7日初步完成。拜耳表示,在DSO模式下该药递表流程少了大约80张材料。“潜在的重磅炸弹药物”elinzanetant也将破除原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患者营销。
环节的提速,无疑有助于拜耳在制药商业化能力方面的提升,但能否如愿以偿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此外,拜耳表示,DSO模型有望更快地推进早期项目。拜耳制药全球商业化负责人罗斯说:“DSO战略的核心,就是继续投资和填补管线缺陷。”重组中的拜耳十分清楚未来的发力赛道。今年3月,拜耳披露了2023年研发管线进展,在心血管疾病、肿瘤、免疫疾病以及神经学和罕见病领域,预计有4个具有全球首创潜力的药物将在2024年底前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
拜耳曾经设想:到2030年癌症药物收入达到100亿美元。但随着业绩的支柱产品拜瑞妥、艾力雅等相继面临专利悬崖,公司缺乏明星药物,制药板块日渐乏力。去年制药部门销售额前三的产品中,没有一个是肿瘤管线产品。在新的DSO制度下,拜耳能否在短期内重新崛起?
近年来,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投入巨资炒股致亏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也导致了云南白药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停止“炒股”。
华东医药2024年的开局之路不是很顺,先后陷入与青海珠峰的知识产权纠纷、新产品减肥针合作方违规宣传等风波,除此之外,TTP273项目的夭折也引起一些投资者的关心与担忧。
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资本下行周期,严峻的形势,对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行业发展亟需政策引导。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2023年,裁员潮开始;2024年,下行不但没有结束,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
近日,亿帆医药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在研产品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在欧盟上市销售获得了批准,或将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