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6月18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有关情况,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已经成为“三医”协同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优化资源布局
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是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重要举措。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产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耗材目录、统一药品耗材企业配送等“六统一”政策措施,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通过医共体内医生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的全民健康目标。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优质资源下沉,需要政策引导。通过设定医疗费用增长率、医保报销比例、基层就诊率、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以及在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中,加强临床端口的费用考核,可以促使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更加关注诊疗服务的成本效益,提高诊疗规范性和用药合理性,从而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的经济负担。
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优化医保支付机制,则有助于增强医保的保障作用,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加强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的考核,可以进一步促进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医疗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完善基药供应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在就近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的通知》,并印发行动方案,要求落实“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持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建设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就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基本药物的保障供应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对基本药物的功能定位,是“突出基本、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保证质量、降低负担”。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基药目录中的药物需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等条件。
我国已经发布过五版基药目录,2018版基药目录总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已经超期“服役”。基药可关注集采中选药品、过评药品,医保甲类药品、国谈药,满足临床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的药品,以及儿童用药、民族药等品种。
小结
医保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包干付费,对于换药、注射、输液、采血等均质化程度高的医疗服务项目,将逐步实施县域同城同价。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等举措,都将对基层群众释放出非常大的健康服务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聚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医”协同治理,重点在治理理念的创新,协同治理是以人民健康为共同目标,发挥医保在“三医”协同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价值为导向,围绕利益传导这个关键,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支付机制、薪酬机制等,把医保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以医保战略购买为手段,运用大数据、AI、算法、算力,实现“三医”协同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建议,制定农村光伏建筑规划标准,大力推广BIPV,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024中日企业家峰会为中日企业增进交流搭建平台,助力两国加强经贸合作。
首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RA周制剂诺和盈®在中国获批了,这也意味着减重市场最大的参与者诺和诺德开始了新一轮“攻城略池”行动。
近几年,非肿瘤领域的临床需求逐渐进入众多制药企业的视野,尤其是肥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炎症性肠病(IBD)等疾病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