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业绩和盈利能力承压之下,通过减员实现降本增效,进而推动策略调整和模式创新,正成为上市药企们的默契选择。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不完全地统计了A股上市药企与部分港股18A企业近两年的员工人数变化,发现超过200家上市药企在2023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精简。其中,嘉和生物、基石药企这两家18A企业减员过半,达安基因、瑞康医药、康希诺等11家A股上市药企减员超过三成。
A股上市医药企业2023年减员情况
有观点指出,常见的企业经济性或结构性裁员,多发生在由于市场因素或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压力、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难时期,是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而采取的行为。因而,企业员工规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短期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行业变化。透过员工规模变化,业界将从中窥见上市药企在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应对策略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业绩跳水、商业化未及IVD龙头与biotech陷裁员风暴
受益于新冠检测业务的IVD企业在2023年出现业绩集体跳水,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减员。根据年报,相较2022年,达安基因、易瑞生物、华特达因在2023年的全体员工数量分别同比减少了45.03%、38.74%、38.12%,成为A股医药生物板块在2023年裁员规模最大的三家企业。
达安基因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其业务范围涵盖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生化诊断、POCT等诊断技术领域。新冠疫情三年给达安基因带来了“泼天富贵”,上市至今的二十年时间里,其年累计实现年收入307.13亿元,净利润126.74亿元,其中新冠疫情三年的合计盈利高达114.79亿元,占比90.57%。
而2023年是达安基因在新冠疫情结束后的首个完整财报年,不难发现,其业绩被“打回原形”。在2023年,达安基因营收11.81亿元,同比下降90.2%;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98.1%。值得注意的是,达安基因在2023年减员1612人,高管年度薪酬总额也从2022年的3720.55万元降至2023年的672.41万元。
港股上市医药企业的形势则更为严峻,包括嘉和生物、基石药业、三叶草生物等在内的5家药企减员比例超过30%。其中,嘉和生物以减员60.61%成为上市药企中减员比例最高的一家。
据悉,嘉和生物是一家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生物制药创新一体化公司。2020年10月,嘉和生物正式登陆港股,起初约有640名员工。由于员工规模大,嘉和生物的现金流快速流失,年现金流出净额超6亿元。加之PD-1抑制剂上市被拒,嘉和生物的规模商业化不及市场预期,进而导致营收告急。
随后,嘉和生物进行了大裁员,员工规模从2021年末的640人,精简到2022年末的264人,团队规模缩小接近六成。2023年,嘉和生物继续缩减人员规模,截至年末仅剩104人。
据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三叶草生物实现收入3925.5万元,净利润亏损1.3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亏损8502.4万元。事实上,三叶草生物也曾有过高光时刻。IPO前,其曾获得高瓴、淡马锡等一众机构的青睐,自2021年11月登陆港交所之后,市值一度超过160亿港元,风光无限。
但随着新冠疫情的退场,全力押注相关产品的三叶草生物也褪去光环。然而,错失时机的三叶草生物在另一款RSV疫苗产品上的进展尚算顺利。4月8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在其二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SCB-1019的I期临床试验中,首批年轻成年人群获得了积极的初步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数据。此外,在其开发的二价RSV PreF-三聚体亚单位候选疫苗SCB-1019的I期临床试验中,首批年轻成年人群组也获得了积极的初步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数据。
从裁员、砍管线蔓延到卖身、倒闭,本土医药创新的淘汰赛或许只是刚刚开始。大量前期研发项目的搁浅与暂停,都预示着医药行业将在2024年经历新一轮的裁员高潮。但大浪淘沙始见金,一批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将站上舞台中央,被行业所看见。
创新药进入收获期两大巨头逆势扩张增员
医药行业紧张的淘汰氛围对创新巨头们的影响似乎相当有限。
年报显示,在2022年1月,百济神州总员工人数为9200人;而在2024年初,百济神州的员工人数比一年前增加了1400人。截至2024年2月14日,百济神州在全球拥有10600名全职员工,其中包括1600名在美国的员工。这一强势逆周期增长,是在百济神州的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5%至22亿美元的背景下实现的。
2023年,百济神州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总计91.38亿元(约为12.9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8.7%,成为国内首个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的创新药;此外,替雷利珠单抗的销售额总计38.06亿元(约为5.36亿美元),同比增长33.1%,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PD-1抑制剂。
5月9日,百济神州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及业务进展,再次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在2024年第一季度,泽布替尼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3.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3%;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达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6%。
有观点指出,无论是研发人员、销售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的增加,势必会带来企业相关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人员“扩编”需要企业本身具有足够现金流信心。从近几年的财报数据来看,百济神州虽然尚未实现盈利,但净亏损正在逐步减少。与2022年相比,百济神州的净亏损已经减少了约11亿美元,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其扩张增员的信心。
一起火上热搜的还有在近期宣布增员2000人的恒瑞医药。据报道,恒瑞医药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蒋素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恒瑞医药开放超1000个岗位需求,今年预计将有2000人的需求计划。”
据悉,恒瑞医药目前虽然已有员工近2万人,其中全球研发团队5000余人,但随着研发管线的进一步丰富,创新药产品的不断上市,临床研究人员、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和医学人员、专业的销售人员都比较紧缺,招聘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恒瑞医药公开表示增员计划的情形并不多见,此前恒瑞医药都处在整体减员的过程中。
从研发布局来看,在PD-1赛事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的背景下,恒瑞医药开始重仓ADC和GLP-1领域。在减重板块,恒瑞医药已有5款新药进入临床,除了利拉鲁肽me too药物诺利糖肽,长效胰岛素+GLP-1类似物复方制剂HR17031,其还布局了两个双靶点新药HRS-9531和SHR-1816,以及一款口服GLP-1R新药HRS-7535。
而在HER2ADC赛道,恒瑞医药的SHR-A1811已处于Ⅲ期试验阶段,尽管不是最快的选手,但恒瑞医药同时做好了两手准备—SHR-4602。据悉,SHR-4602已于2023年4月获批临床,其设计目标用于DS-8201或SHR-A1811耐药的后线治疗。
从营收状况来看,近年来创新药也逐渐成为推动恒瑞医药业绩增长的主动力。2023年,恒瑞医药的创新药实现营收106.37亿元,实现同比22.1%的增长,占总营收比近46.6%,同时其已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而在高强度研发投入的加持下,恒瑞医药的研发成果也在加速兑现,报告期内有3款1类创新药、4款2类新药获批上市,创新转型进一步提速。
而作为创新药第一股的贝达药业也在悄然转型。年报显示,贝达药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4.56亿元,同比增长3.3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768.65%。但在财务状况相对可观的情况下,今年3月,贝达医药却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裁员。其中,研发部门首当其冲。有观点指出,这是贝达药业战略转向的信号。
埃克替尼是贝达药业的“顶梁柱”,从2011年至2020年期间独自支撑起企业的运转,即便近几年陆续有4款产品上市,埃克替尼的创收比例仍然高于50%。但需要警惕的是,埃克替尼专利悬崖已经逼近。2023年3月,埃克替尼的核心专利已经到期,不过相比同为一代EGFR-TKI的吉非替尼(阿斯利康)和厄洛替尼(罗氏)已经有10余家仿制药竞争,埃克替尼目前尚未有仿制药上市。
但贝达药业已然在加快创新步伐。CDE官网显示,贝达药业的泰贝西利胶囊上市申请日前获得受理。据悉,泰贝西利是由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全新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分子实体化合物,针对的靶点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在这一领域,国内共有四款治疗乳腺癌的CDK4/6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是辉瑞的哌柏西利、诺华的瑞波西利、礼来的阿贝西利以及恒瑞医药的达尔西利。
贝达药业还杀入了眼科用药领域。2022年2月,贝达药业子公司Equinox曾与EyePoint签署了《独占许可协议》,独家授权EyePoint在中国区域外以局部给药方式开发伏罗尼布;后者在其递送技术基础上开发了EYP-1901。同年5月,双方签署《扩大许可协议》。2023年底,EYP-1901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2期DAVIO 2试验取得积极的顶线结果。2023年12月,EYP-1901玻璃体内植入剂药品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今年3月,贝达药业宣布,恩沙替尼的上市申请获得FDA受理,其有望成为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在全球上市的肺癌靶向创新药。据市场预测,该药在美国的销售峰值将远高于中国,如果在中国销售峰值是在20亿元左右,那么在美国这个数字将达到38.22亿元。
在创新生态圈方面,业界已然能看到贝达药业的相关动作。2023年3月,贝达药业就曾与杭州产业投资、华东医药、杭州泰鲲股权投资基金等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杭州国舜健恒创业投资合伙企业,认缴出资19%。此举被业界视为贝达药业用以弥补自研团队减少,转而通过孵化、投资、赋能创新企业/项目来涉及自免、CGT等领域。
可以看到,面对行业周期性变化的考验,中国医药企业正在突破对原有路径和资源的依赖,通过减员、换人等方式带来一些新的思路或新的策略打法,更加积极地应对产业调整。而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医药企业,终将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跨国大药企并购公司是常规动作,但在顶级投行Centerview Partners的联席总裁Eric Tokat看来,2024年这一动作将被加强,并且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
百丰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三名高管因涉嫌虚开发票罪被沈阳市公安局皇姑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案件目前尚在审理过程中。
罗氏、诺华沉寂“让贤”,默沙东、礼来拼命砸钱,诺和诺德研投令人“大跌眼镜”。当全球TOP20大药企研发费用率进行大PK,这场头部的较量中,谁是智者?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