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2023年,裁员潮开始;2024年,下行不但没有结束,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
如今已经过了四月中旬,“金三银四”的传统招人旺季却一点影子都不见。高管岗位“萝卜坑”屈指可数;中级岗不断收缩,优中选优;初级岗不光普遍降薪,工作量还变得更大。更有无数候选者依然在人才市场上迷茫着。
行业整体在挣扎中出清。而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焦虑情绪逐渐从产业界蔓延了开来,扩散到了原本不属于它的地方——比如小红书上。
乍一看,两者的气质很是不搭。大众的刻板印象中,医药行业壁垒森严,精英云集,硕士学历都不敢大声说话;小红书则截然相反,休闲中带点轻浮,却又实用主义至上,甚至一定程度取代了当年百度知道的生态位。
然而当下的互联网圈,除了那些专业垂直类网站和公众号,和医药圈挂钩最紧密的社区,非小红书莫属了。各种“黑话”将医药打工人们聚拢在了一起,分享信息,八卦不停:A司裁员了,B司加薪了,C司有大“瓜”——往往离不开架构大调整,管理层与投资人的利益冲突与内斗……
没了“高大上”的专业光环,也没了纯科普的枯燥,在艰难的行业下行周期中,小红书更多时候成为了医药人自剖真相,吐露心声,互爆一地鸡毛的阵地。是祛魅?是返璞归真?还是行业调整期里焦虑总和的反映?
“鄙视链”
人类天性中总有热衷攀比的成分,这一点在互联网社区放大得尤其严重。
其中一大表现,就是爱搞鄙视链,车、房、表、包甚至自行车和钓鱼竿,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仿佛不比上一比,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以严肃著称的医药行业照样逃脱不了这一定律。由于行业本身复杂性高,导致鄙视链也从各种维度出发,出现了无数条。
首先是公司规模和属性,Top MNCs>其他外企>内资公司>代理公司>各种大小包。
然后是国别:美国公司>欧洲公司>法国公司>日韩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国企>其他。
再然后是按产品线划分:大型器械设备>肿瘤>罕见病>专利普药新产品>过期未进4+7目录普药产品>县级或社区MIX产品。
就连身处同一家企业,也会有部门和专业之间的区别。部门方面,总经办>市场部>医学部>销售部>其他支持性部门;专业上,医学>药学>生物>制药>其他。
关于公司所在的城市亦有不少讲究,不过这方面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北京最好,有的认为上海最好,有的更喜欢苏州或深圳,总之一直没能达成共识。
然而相比其他行业,医药从业者明显还是务实得多,建立这些鄙视链的目的,多半不在于炫耀或攀比,而是给行业的新人们指一条“明路”,倘若自己想要跳槽,也不失为一个抓手。
此外,“鄙视链”天生容易造就矛盾冲突,往往能吸引不少人在评论区吵架站队。梳理发布这些言论的账号,基本都冠着“HR”的名号,简介上都是“职业规划”“面试辅导”“简历修改”一类的关键词。
一名用户不无讽刺地打趣道“生物医药裁员,利好小红书”,理由是,在这两年的裁员潮影响下,一大波拥有多年生物医药工作经验,经验覆盖所有工种的打工人纷纷跑出来做博主。搞的不是职场资讯和八卦,就是职业咨询和考公留学经验分享。
但另一方面,这也正体现了医药人的顽强生命力,面对不确定性时选择做两手准备,当下行周期到来之时,努力利用副业打造职业“第二曲线”。说到底,都是为了生活。
降薪和裁员
由于事关生存,无论在哪里,降薪和裁员永远都是最热议的话题。
“ADC龙头继山东团队开始优化后,北京团队也已经开启了优化流程,具体人数和方案暂不明确。去年底开始给绩效评D,最近终于动刀了。”
“杭州某上市公司,据说研发裁员70%,临床裁员40%,不知道数据是否准确。”
“B司最近又裁员了,大外企,各种套路零赔偿把人搞走,甚至还有怀孕和哺乳期的孕妇。”
“总部位于苏州的某头部IVD企业2023年8月份已经进行了第二波裁员,上一轮据说是在年初,被陆续裁掉的是各个部门的运营支持人员,比如项目管理部等。”
类似信息从2022年左右就开始在小红书上大量出现,起初还会引发集中讨论,到了2024年,围观者的态度逐渐只剩下了麻木、调侃和自我开解。
当局者的心态也变得愈发焦躁。一位年近四十的宝妈近期被裁之后,开始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容从幼儿园上下班时间到公积金余额都有涉及。但由于上下文之间缺乏逻辑,且没有分段排版,显得杂乱无章,评论点赞数都相当少。
与其说这是在分享行业过来人的经验,更像是在自说自话,给自己做心理按摩。不过相比HR一类的引流账号,贵在真实。
“焦虑”、“月薪2-3万,朝不保夕,干一天算一天”,是不少从业者心理的真实写照。近期,港股18A药企和A股的生物医药板块上市公司都开始陆续放出2023年的财务报告,与2022年相对比,大多数企业都发生了减员现象。
以基石药业为例,2022年员工数量为476人,截至2023年年底,员工数量变为230人,减少超过一半;还有业绩连连拖后腿的康希诺,员工人数由2023年2291人减至2023年1494人……
只不过,梳理小红书上的一系列裁员信息,还是能看出不同企业行事作风的明显区别。MNC经历过太多次业务的分拆与整合,机制稳定,流程娴熟,能够给出被裁员工足够的缓冲时间找下家,替代方案和补偿也比较实在,双方好聚好散,一般不会引发什么后续争议。
Biotech就不同了,许多裁员事件并非“蓄谋已久”,而是因研发失利、融资不顺、现金流枯竭等问题触发的连锁反应,由于缺乏预案,扯皮概率大很多。所谓“套路”、“零赔偿”基本都是对Biotech的指控。
但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寒冬后,目前整个行业对这类消息已经基本适应。裁员后,公司进一步战略收缩,轻装前行;被裁者也来不及悲伤,在房贷车贷奶粉钱的压力下,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站。
“梦中情司”
浏览多了小红书上的医药内容,氛围越来越压抑,很容易会短暂忘记这个社区原本虚荣浮夸的一面。
没错,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降薪裁员潮中,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炫耀过涨薪、期权和奖金了。不是不想炫耀,实在是每个月拿到手的钱太少,压根说不出口。
行业里,年薪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大牛固然存在,但他们多半见识过大风大浪,又有保密协议加身,不会轻易在公众社区上多嘴,不明就里的外人只有眼巴巴羡慕的份。
好在底层员工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寒冬中,依然存在着那么一批挤破头也想去的“梦中情司”。
前不久的春节,有几家公司赚足了外人的眼球。辉瑞发了2024元过节费,一度成为了小红书上讨论的焦点;而东北制药给在职近7000名员工每人发一万元的红包的事更是席卷各大媒体,成了热门新闻。
“希望更多的国内药企都能学学,多为员工谋福利。”有人不无艳羡地表示。
盼望归盼望,放眼国内,东北制药这样的企业寥寥可数。真正要论手笔大方,福利待遇稳定,还是得看MNC。
比如一家德国老牌药企,尽管最近也面临裁员,依旧被公认“去了之后,近两三年之内的饭碗都稳了”。
之所以有如此名誉,主要原因还是个别产品线优势大,竞争压力小。据小红书用户透露,在这家企业内部,负责甲状腺、心血管、糖尿病等产品线的代表们“基本都不用跑市场”,只消每天给客户发发微信、打打电话,指标就能轻松完成,更有甚者,是客户追着产品跑,而不是反过来。
另外还有默沙东和礼来,年假20天不算多,产假最长可达半年,还有各种形式的长短期现金激励。极具人性化的管理与福利,使之成为了医药界女性们心目中的圣地。
不难看出,想要成为员工们的“梦中情司”,有着不低的门槛。比如拥有强势的在售产品,短期内不会面临其他公司的竞争,并且现金流充沛……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MNC多年积累出的先发优势。这些优势平常看不出,到了下行周期,就是厚厚的缓冲垫。
这方面,国内药企还有待追赶,要弥合的除了前沿的差距,还有待补的历史欠账。就好比欧美国家的高福利背后,其实是工业革命领先发展中国家一二百年的结果。
好在不只有企业一方面在努力,产业界全链条渐渐转动了起来。前些天,多地发文对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支持,比如广州、珠海都对创新药企提出了“发钱”政策,而北京则大力压缩审评审批时间,并在支付端做了些许放松,对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费用,不计入DRG病组支付标准,单独支付。
投融资“放水”,支付端改革,辅助支持政策连连出台……或许短期内国内药企还无法同MNC并肩,但长期来看,前景依旧是光明的。总有一天,中国也会涌现出一大批年轻人眼中的“梦中情司”。
结语
从宏观角度观察医药产业,稳定性、长期性、政策导向性都是关键词;但倘若换上显微镜去观察,会发现下面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大部分都没有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仅仅只是想把自己的小日子给过好。
而大家聚集在互联网社区讨论的过程,既是在宣泄情绪、舒缓焦虑,也是在交换信息,货比三家,努力给自己争取到最好的offer和去处。
鄙视链也好,降薪裁员也好,如今都已经见怪不怪。本质上,都凸显出一个问题:我国的医药行业还很“年轻”,还处于青春期的动荡中,相比那些动辄百年历史的老MNC,差距依然很远,还没有岁月静好的资本。
但动荡也意味着成长。医药创新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系统工程,想要改变,需要所有相关方一同配合调整,各个环节都需要努力,而在这个生态环境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能活下来的只能是最强壮的物种。
旅程中,情绪总会过去。抱怨完了,还得继续往前走。不论是行业、企业、大牛还是普通人,唯有用力穿越过黑暗,才能迎来另一个上行周期开始。
根据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clinicaltrials和中国临床试验登记平台chinadrugtrials,3月共12款创新药进入III期阶段,其中5款来自中国药企。
4月7日晚,一份公告让行业炸了锅: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日截止。
过去一周时间里,多则创新药产业链“指南”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
4月7日周日上午,阳光明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年会的开幕会议在圣地亚哥会议中心的一个巨大的房间里举行,与会者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
花园生物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公司在2023年实现营收10.95亿元,同比下降22.78%;归母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降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