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的生物创新药行业剔掉一层热闹式的浮华之后,如今逐渐迈向一个成熟的阶段,大家不再会去追逐某一两个“颠覆性”的技术或靶点,也不再会对某一两个赛道一拥而上,行业开始追求商业世界里一个很本质的东西:效率。
表现在前端就是,研发&临床会开始盘算自己的资源和公司管线匹配程度;后端则体现在公司的商业化运营以及生产。
3月中旬,赛多利斯在易贸会的现场,介绍并展示了公司最新的创新工艺解决方案,便是要从研发到生产的各个工艺阶段,来探索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全新生物工艺。
方案被称作“强化工艺”,分为上下游两部分。上游,主要是在灌流模式上使用新鲜的灌流培养基进行代谢副产物的置换,从而实现连续生产;而下游,则是通过将不同的工艺操作单元(层析,超滤,除病毒)实现单步强化或者多步强化。两部分通过自动化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端对端的强化工艺平台。
作为一家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外企,赛多利斯之所以还能活跃在创新的舞台上,得益于它没有错过每一个时代翻页的节点。
从早先十九世纪初期的膜过滤技术,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一次性切向流过滤系统、一次性膜层析,直到近年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深度软件学习算法对生物系统进行分析和建模,优化生产过程——可以说,赛多利斯见证了生物医药行业从小作坊走向大工厂、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的全部历程。
如今,公司又带着创新强化工艺叩响了中国市场的大门。这三年,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而言,面临着资金短缺、出海瓶颈、上市压力、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状对生产工艺提出了严苛考验:如何能再快一些?更经济一些?质量再高一些?
毕竟: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机会。赛多利斯这家百年药企已经准备好,在行业大变革时期开启新一步跨越。
图片来源于深蓝观视频
当中国创新药开始追求生产效率
“批次工艺”是生物医药行业的老路子。受限于工艺设计以及厂房布局限制,一家企业必须将生产过程拆分至不同的环节和步骤,才能完成全部的工艺步骤和生产制造任务。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比较稳定,但效率低能耗高人工成本也日趋昂贵。其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无效等待时间:在生产工艺的每一步之后,都会对物料进行留样和测试,导致一系列的停顿暂存。同时,下一批次的生产必须等到当前批次完成,设备利用效率较低。
久而久之,这种工艺上的过时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创新药品从开发到商业化生产,在不同阶段都直指生物制药工艺的痛点。
在临床和研发阶段,“烧钱”必须要更有效率。在过去,企业在R&D上的投入,总是和后期销售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如今,反摩尔定律的曲线使“必然”变成“可能”,一切都增加了不确定性。企业没法在某几款药上做押注,技术路线和品类要求变得丰富,生产工艺必须更灵活。
根据麦肯锡内部数据统计,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总量从2012年的3200种激增至2022年的6100种。这也意味着:每一条赛道都变得拥挤,药企必须在各个环节争分夺秒,才能拔得头筹,过去那种需要30或45天以上才能得到最终药品的流程必须被提速。
同时,在商业化阶段,成本开始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不是仅降低5%-10%,而是降低90%,这是行业设定的目标。原因在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这样的航母级市场,支付方式的改革都正在发生。加上同类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药品价格和可及性问题的优先级变得越来越高。
可以说,中国创新药一起步,就面临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全球性行业问题。从未来看,闭门造车终究不可取,融入全球化才是终极奥义。中国的创新药要“走出去”,需要一些对标国际化的生产体系——这意味着,需要有一些有着全球化视野的解决方案巨头“走进来”,共同引领中国的制造标准和管理经验。
1870年,德国哥廷根市的机械师Florenz Sartorius制造出世界第一台短臂分析天平,并成立了与自己同名的企业赛多利斯。后来,公司又引进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膜过滤技术,在产业内得到大规模运用。如今,赛多利斯已经成为一家业界领先的生物制药解决方案提供商。
对于如何贴合行业痛点进行工艺创新,赛多利斯有很多想法。
“对于Biobiotech,随着药品逐渐纳入医保,他们会有很多的价格挑战,解决方案应该放在降本增效上;而对于Biopharma,他们要做很多创新药,那么这些创新的工艺技术源自于哪里?而对于CDMO,它需要考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服务,是高端还是低端,如何与他们竞争对手的服务形成差异化,其中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上游的公司更多的赋能。”针对产业中的不同参与者,赛多利斯中国区技术应用负责人任雪芸给出了分析。
谁阻挡了新兴工艺走向台前?
按照理想的发展路线,技术革新将带来产业全方位的进步。一方面,是研发端的技术含量提升;另一方面,是生产端的技术能力创新。两者同步配合,提升最终产品的质量。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是如此。我们看到:在研发端,用于治疗的生物分子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且生物分子对外部条件敏感,稳定性差,杂质多,使得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挑战更大;但另一方面,生产端的进步并不明显,下游纯化工艺的通用型大平台建立缓慢——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明显。
赛多利斯分离纯化产品线全球负责人Geert Lissens说到:“we see big explosions of new drugs coming to the market。We have gene therapies,we have GLP-1 against obesity,and we also have PNA,MRNA, viral factors. Those are all new drugs for which the manufacturing templates do not really exist."
事实上,市场上并不缺少生产技术的提供者。以赛多利斯为例:公司有丰富的过滤和纯化产品组合,借助新型具有可预测性的一次性技术,在去除生物杂质、避免污染物等方面已经做到精益。既然如此,需求端卡在了什么地方?
对此,任雪芸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尽管像赛多利斯这样的公司,可以帮助用户把工艺打通,但是大家对于创新工艺还是有些许顾虑,毕竟做第一个创新的玩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当然也看到一些全球比较知名的CDMO公司,为了要让自己的工艺平台差异化,能够引领全行业的创新发展,还是愿意走一些创新之路的,但是这样的公司目前并不多见。”
目前,在中国做下游工艺创新需要一些代价,其中便包括补齐本土的人才短板。根据JC Consulting报告,制造板块人才缺口主要表现在质量分析、质量总监、纯化工艺、制剂工艺等相关职位。中国CDMO需要从跨国药企和海外进行人才引进,核心CMC岗位薪酬自然涨幅在30-40%不等。
在诸多因素累积而成的“革新犹豫”下,上游服务商必须优化自己的市场策略,推动客户进行技术迭代,才能形成上下游的良性循环。
任雪芸将其形容为一种“共同成长”的生态:“因为国内整个行业都在蓬勃的发展期,很多企业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他们更希望上游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先进思路,包括从研发开始如何搭建工艺路线、如何快速的开发工艺、后期如何放大、如何从一个概念到真正能够把药做出来的过程等等。对于用户,我们也会更多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定位方向,以及公司盈利情况,资本注入情况、海外布局的蓝图等,还要及时关注整个管线的推进进度,什么时候进入临床、什么时候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如何去报批海外FDA或者EMEA等等。”
总的来说,只有真正理解客户、陪伴客户,才有立场有信心说明一项革新技术在整个药物生命周期中的必要性,在整个市场竞争格局中的关键性及带给客户的核心价值。如同如今的CXO的服务模式越来越向一站式靠拢,上游环节也越来越呈现出这一趋势。
赛多利斯的中国愿景
数年前,整个赛多利斯集团就将中国的市场定位成全球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2021年,赛多利斯于北京投资新建将近700平米左右的客户交互中心,用于演示和工厂验收测试。过去,本土客户只能前往德国进行考察,现在在中国就可以完成。同时,赛多利斯在上海、烟台、成都三城建立了创新应用中心,以求快速地将前沿的创新技术落地中国。
对于这家企业来说,未来在华目标有不同的维度。横向上,公司希望覆盖上下游多领域业务,打造并提升全面服务能力。
正如上文提到,如今批次工艺已经日益成熟,行业需要端对端的连续生产技术进行迭代。这需要对所有的工艺操作单元进行整合,以模块化的灵活性打通上下游。而赛多利斯在上下游工艺强化处理上,提供了一系列创新设备、新型高通量开发工具和数据分析软件、多模式的下游连续层析技术,从而可节省2个月的工艺开发时间,提高10倍以上生产效率。
纵向上,公司将继续开发新技术,拥抱自动化、一体化,深化现有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提升售前售后的快速响应能力。
Geert Lissens 这样介绍到:“Flexact, the single-use automated solution developed by the company, is to perform various unit operations on an open and discrete platform by designing and programming each unit. The automate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and supply chain can bring many benefits. For example, it can improve efficienvy and avoid manual errors; it can also provide quick delivery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在这些目标背后,都有一个公司大的理念和愿景,那就是:携手共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向前发展。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的客户能够用到先进的创新技术,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最终帮助我们的客户不仅更好的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也能够在全球的市场去获得更多的机会。”赛多利斯中国区总经理王旭宇,在创新工艺启航盛典上这样总结到。
2023年对于国内上市创新药企来说,是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的一年,这些挑战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内部变革。
根据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clinicaltrials和中国临床试验登记平台chinadrugtrials,3月共12款创新药进入III期阶段,其中5款来自中国药企。
4月7日晚,一份公告让行业炸了锅: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日截止。
中药在儿科领域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儿童群体可用的中成药相对较少。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国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进行中药开发,同时鼓励儿童用药品的研制和创新。
4月7日,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Olezarsen治疗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的III期Balance研究全部结果。
近日,Tang Capital Partners 旗下的Concentra Biosciences提出了生物技术收购要约,提议以每股4.30美元的现金交易收购联拓生物。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公示,贝达药业从C4 Therapeutics(C4T)引进的1类新药CFT8919片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治疗携带EGFR突变的局晚期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国家药监局通过罗氏申报的格菲妥单抗注射液上市,为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金斯瑞生物科技旗下传奇生物自主研发的西达基奥仑赛在国际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