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曾
眼底病是一种病种繁多、病因复杂且病情多变的眼病,它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影响视觉能力外,严重的可致盲,已成为我国首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得寻找有效的诊疗手段变得尤为迫切。
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眼底病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传统的眼底病诊疗手段存在诸多局限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与此同时,但市场教育不足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然突出。
因此,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成为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日前,由卫健委防盲治盲培训基地、北京眼科学会、何氏眼科集团主办,国际眼科医生培训学院、北京何氏眼科医院承办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促进运动——眼底病诊疗新技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此次论坛汇聚了30余位国内顶尖的眼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眼底病诊疗的新技术、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整体而言,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为眼底病诊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在基因治疗、人工智能辅助筛查诊断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眼底病的诊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眼科医院,在长达28年的发展历程中,何氏眼科也见证了国内眼科领域的点滴进步,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从最初的单一眼科诊所,到如今拥有完整的眼科产业链,它的种种历程,也正是中国眼科事业发展的缩影。
本次借高峰论坛这一机会,中华网财经也采访了眼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何氏眼科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了解国内眼底病诊疗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未来趋势,以及何氏眼科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眼底病市场教育亟待加强
眼底病是指发生在眼睛后部视网膜上的各种病变,包括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视神经病变等。
其病种繁多、病因复杂且病情多变,与人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受其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致盲。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眼部健康,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眼底病诊疗的准确性和效果也在不断提高,这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
然而,市场教育不足,公众对于眼底病的知晓度甚至不到20%,而覆盖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眼健康问题各有不同,由于缺乏预防和就医意识,常常导致其错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窗口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成本。
基于此,早诊断、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加强市场教育,提高患者和基层医生对眼底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至关重要。
这也意味着,对基层医生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氏眼科集团基因治疗临床转化研究所所长庞继景指出,多年来由于基层医生对遗传病、罕见病不太了解,因此存在大量的漏诊和误诊。“为了减少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普及相关遗传病的知识,让基层医生了解发病机理,帮助患者能够尽早确诊和针对治疗。”
科学技术推动诊疗发展
而事实上,除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外,业内还需应对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例如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新兴技术的探索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辅助筛查诊断、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眼底病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同仁医院副教授甄毅表示,日前,在近视诊断和筛查方面,他们正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提高筛查效果,使优质的医疗技术更广泛地在基层普及,同时也在研究如何将优秀验光师的经验转化为配镜方案或远视储备预测方案,以提高干预措施的效果。
“此外,近两年生成式AI火热,我们也在结合它做一些工作,比如进行眼底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时候会更加准确高效,这些新技术可能会超越人的认知,为近视防控带来更有意思的进步。”甄毅如是说。
“避免形成高度近视是防盲治盲的前提。”北京何氏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常宏也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可以通过智能化筛查和控制近视来预防眼底疾病的发生。“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到临床和大众健康,希望未来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早地发现和治疗近视及其相关眼病。”
创新诊疗带来新的希望
而在市场教育普及和科技手段辅助筛查诊断下,新兴诊疗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也不可或缺。
一直以来,眼底病诊疗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成为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基因治疗即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该技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改造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眼底病的目的,这种新型的诊疗技术具有高效、安全、个性化等优点,为眼底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为例,庞继景介绍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很宽泛的概念,从狭隘的定义来看,如果某一个基因突变造成某一个疾病,这就是非常明确的单基因遗传视网膜疾病。但事实上,从广义来看,除遗传因素外,还要结合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
因此,庞继景认为,基因治疗并非单基因治疗一个问题,其前提是基因诊断,结合多维度了解,并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疾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变异,从而避免下一代继续得遗传病。“在未来的探索中,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将是眼科领域重要研究方向,有望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等眼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突破。”
何氏眼科的解题思路
而随着人们对眼底病诊疗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对于诊疗效果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眼科赛道的民营机构,何氏眼科如何理解并解决上述眼底病诊疗面临的诸多问题呢?
“全产业链”、“创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何氏眼科医院院长杜丽玲着重强调了这两个词。
据其介绍,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眼产业链,何氏眼科已将眼科医疗、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紧密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闭环。这种全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站式的眼科服务,从出生到终老,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各种各样的眼病问题,而何氏眼科能够全面覆盖这些需求,从药物研发、设备生产到数字化医疗、临床诊治及诊后等,都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何氏创立之初,国内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三个问题非常凸显,为解决药、设备、人才的问题,创始人何伟提出了“天下无盲”的愿景,但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显然有限,需要更多人才加入,共同去实现。也是基于此,近年来何氏投入精力去建大学、做产业。”杜丽玲如是说。
不过,现实情况是,“我们发现即便建大学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建了更多的产业、做了那么多的手术,也跟社会各界的防盲组织、国际防盲组织做了大量扶贫的工作,但仍然解决不了“天下无盲”的问题。”杜丽玲坦言。
在此背景下,除人为努力外,科技创新和医疗行业结合亦十分重要。何氏深谙此道,自成立至今也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据了解,何氏眼科在创建初期,就开展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即眼底激光技术)、玻璃体切割技术,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此后导入微脉冲激光治疗技术、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技术以及微创玻切等手术技术,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何氏眼科也已将基因技术应用于糖尿病眼病、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检测及诊疗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何氏眼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数字光明城”即是其中代表。
据何氏眼科数字化智能中心的负责人王涛介绍,“数字光明城”计划是何氏眼科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是对未来科技、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他进一步阐述了该战略背后的含义,包括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从数据到信息、知识、人工智能的认知模型,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从医疗到健康的转变。
“我们何氏有一句话,无数据不何氏,无连接不何氏,这是对大数据时代最精准的提炼,也是数字光明城战略中首先强调的。现在只有把数据牢牢掌握在一起,把数据收集好、使用好,让数据发挥出它更加有价值的作用。”王涛表示,围绕着数据,从数据收集、数据使用以及数据挖掘,何氏眼科这两年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建设。
除此之外,“数字光明城”战略还特别强调了从医疗到健康。“我们希望让大家能够看得起病、治得起病,但现在越来越发现,脱离了技术,单纯靠医生、靠临床的手术很难解决普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更多希望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利用IOT物联网、智能穿戴、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一类技术,帮助我们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主动管理。”王涛如是说,
谈及未来,杜丽玲表示,何氏眼科将继续发挥其五大平台的优势,包括干细胞平台、眼药平台、生物合成平台、AI数据平台等,“这些平台都是何氏眼科在科研和产业研发方面的核心优势,未来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何氏眼科也将进一步拓展省外市场,特别是北京等眼科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系统化管理服务,何氏眼科将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眼科医疗服务”。此外,何氏眼科还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国家药监局通过罗氏申报的格菲妥单抗注射液上市,为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近日,卡夫亨氏公司(Nasdaq:KHC)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净销售额67亿美元,同比内生性增长4%,主要得益于产品定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