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兴
日前,中华网财经独家获悉,预制菜主管部门正在酝酿调整预制菜的相关标准,预制菜添加剂使用、贮藏运输方式、食用方式成为关注焦点。
2023年,预制菜的相关舆情多为负面。预制菜进校园,不营养不安全不卫生等说法全都压在了预制菜头上。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把食品安全所有的锅都甩给预制菜,让预制菜穿小鞋背大锅,既不理性也不客观的。
之所以产生上述负面问题,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认为,是预制菜的定位定义、生产过程、原料选取、消费选择等各环节的信息不对成,造成消费端的误解和不认可。
“预制菜是个筐,所有都能往里装。”成为了业内对预制菜的一个普遍的认知。
数据显示,2022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超过7万家,行业规模超过4200亿元,全国25个省市推出了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央厨房、肉制品、净菜、冷冻食品等相关领域都自称是预制菜,希望蹭到这波红利。
这种局面是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并且有望得到改观。
据了解,预制菜新的定义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等辅料,不使用防腐剂,经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贮存、运输及销售环节须保持冷藏或冷冻条件,加热后方可食用的工业化预包装菜肴。
并且,预制菜应该与预制主食区分开来,如速冻水饺、馒头、包子、方便面和主食套餐(盒饭)等不应归类为预制菜。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菜定义应考虑三个要素:是否允许使用防腐剂、是否采用冷链运输、是否需复热后方可食用。通过对三要素的清晰界定,将一些中央厨房、常温熟食、以及预制主食进行边界切分,将会引起预制菜行业的重构,这可能有助于防范2023年出现的关于预制菜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扭转预制菜行业面临的舆论压力。
文|李振兴8月27日,涪陵榨菜发布的半年业绩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13.37亿元,同比下滑5.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亿元,同比下滑8.87%。
#薛之谦服装品牌羽绒服不合格#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服装品牌DANGEROUS PEOPLE发布声明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