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编去舍得酒业做沟通,当时讨论到多数酒企大单品价格倒挂的问题,引出了一个话题:要量,还是要价?大家争论得很激烈,要量的嘲笑要价的坐而论道,不知市场动销之疾苦、竞争之激烈;要价的抨击要量的目光短视,只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不考虑品牌长期的发展。这个话题如果说在去年的行业形势下属于“初见端倪”的话,那么今年的感受就是:水深火热、刻不容缓。
在消费降级明显,量价增长都遭遇很大障碍的背景下,要量,还是要价?你会怎么选?
量价抉择的“艰难”时刻
价其实是品牌的问题,是利润的问题;而量是规模,是生存的问题。所以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选择,无法一概而论,定义绝对的对与错,而当前的产业环境倒逼、消费承压,尤其是再叠加对未来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量价抉择成为不得不做、避无可避的关键命题。
关于如何选择量价?盛初集团董事长王朝成的观点是“量更重要”,在上一轮调整期2013-2016年,如果舍得酒业没有推出舍之道、水井坊,没有布局臻酿8号,能不能挺过那个周期都是个未知数,更别提今天的成绩。所以在当前的产业背景下,不要怀疑消费下降,只有保住销量、规模和地位,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相信数据,不要迷信老的思想与惯性,把系列产品的体量做起来,才是渡过周期的关键。
当然也有人认为“价更关键”,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总监贾爽认为,当前酒企通过增加一些下延产品,短期内固然能看到增长,但长期而言是对品牌含金量和价值的稀释,他在交流中特别强调了增加产品是“避重就轻”的应对方法。其实产业调整当前的根本是:清库存,给经销商喘口气的空间。经济环境和调整周期下,消费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去自我调节,厂家当务之急需要的是派团队去辅助经销商,最起码给予一种信心也是好的。
当然也有不认为“非此即彼”,在量价选择方面需要看企业类型。夜郎古酒品牌总监赵锐剑认为,全国性名酒企业通过较高的品牌力与较大的生存体量,完全可以推出布局一些周期性的短期过渡产品;大部分中小企业其实不适合这种方式,因为这类企业对抗大品牌,获得生存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利润驱动,只有通过足够多的利润空间去支撑终端促销活动的一些全面落地,比拼品牌比不过,单纯降价没价值。
同样认为分类型、因企业而异的还有营销专家李锋,他认为对上市公司而言,量价都要保,当前环境下需要单品减量保价,新品做增量,这样才可以做到整体保量,大单品保价;而对地产名酒或者非上市全国性品牌,要先保价,特别是核心单品一定要保价,给合作伙伴信心,同时企业也有利润;对第三类的区域品牌而言,不要考虑量和价,要先保证企业利润,通过积极创新让企业先生存下来最关键。
企业个体下生存抉择
其实某种意义上讲,量价选择是企业时常面临的一个问题。过去可能围绕着大单品打造这个争论更多一些、也更集中一些,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尤其是消费降级的背景下,价挺不太住,而量也比较费劲,这个时候就不是主动选择谁的问题,而是现实过程中更能保住哪个的问题。
客观而言,全国性名酒无论是基于渠道商数量的优势、全国性市场的腾跃空间,还是本身的名酒品牌影响力,当然推出一个跑量产品或者说周期性产品,更容易实现汇量、进而短期内拉动是市场业绩,而且因为限时与限区域,其对全国性市场甚至说主线产品的冲击也很有限。但区域性品牌与地产企业,其本身生存的法宝就是服务驱动,品牌力不占优,做一些产品上的矩阵化其实并不能带来销量的转化,还不如做服务,在价上做文章,提高对抗能力。
“感觉现在卖酒就像是卖快消品,不进行活动和促销就动销不了,靠产品自身去驱动很难,本质在于不是因为大家觉得东西贵了不够买,而是消费的场景少了、商务宴请行为减了。”赵锐剑提到。
“6月份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集中拜访了近100家酒类终端,听到最多的说法不是说卖酒不赚钱,而是终端在给客户报价的时候根本就不敢往高了报,更不要说按照品牌方指导价进行销售了。”李锋表示,究其原因就是生怕报高了,同行比自己报的低而丢失了客户,如果每一家终端店老板都是这种心态,那只能越报越低,最后的底线就是千元以上的酒只能加五块钱一瓶,地产酒平价出,吃厂家费用抵利润了,这是一个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茅台酒和贵州茅台(600519.SH)股票的投资者们,煎熬了好几天。从上周二开始,茅台股价连日下跌。昨日开盘亦大跌,尾盘拉升后,最终平盘。
6月3日,茅台冰淇淋小程序显示,北京、广州、深圳、青岛等地的7家茅台冰淇淋旗舰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引发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
从“人”“空间”“时间”三大维度破题,解决“谁来喝”“在哪里喝”“什么时候可以喝”三个重要疑问,回答茅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