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低迷已久的白酒板块颓势加重,“重回牛市”的曙光没有出现,寒意反而更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名酒价格集体波动。今年4月至今,飞天茅台批价不稳成行业关注焦点,尤其6月的数次波动,更引发二级市场震荡。
作为行业风向标,贵州茅台带头“控货”之后,五粮液、泸州老窖也表明了“态度”,如此形势下,头部酒厂这波“控货”动作自然被解读为“救市”。截至7月4日,飞天茅台等产品价格企稳。二级市场上,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股价均有止跌迹象,控货政策短期效果已现。
但白酒价跌的主因是库存太大,头部酒厂带头控货,作用能管多久?目前,行业深度调整期至今未见拐点,即便供给端控量,在现有库存压力及消费需求不见回升的情况下,控货策略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若今年库存压力得不到纾解,行业会进入新一轮底部震荡阶段。”
拳头产品停货
近期,由贵州茅台打头阵,酒企稳定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
6月23日,多位茅台经销商证实,贵州茅台将取消12瓶装飞天茅台的投放和开箱销售,以此限制更多散飞流入市场。此外,公司还暂停了陈年茅台、精品茅台发货。
7月2日,茅台酱香酒营销公司宣布,由于茅台1935已超进度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即日起暂停投放茅台1935酒合同计划,这一消息同样在部分茅台经销商处证实。有经销商称,暂未接到正式通知,不过当前“口头可暂不汇款”。
另一白酒巨头紧跟其后。7月3日,市场传出一份据泸州老窖国窖酒类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关于停止接收国窖52度经典装订单及货物发运的通知》,内容显示,经公司研究决定,即日起停止接收52度国窖1573经典装订单及货物发运。
在这之前,上述公司还发布了38度国窖1573停止接单文件以及自7月2日起38度国窖1573计划内配额结算价格上调30元/瓶的通知。
与上述两家酒企出台停货政策不同,五粮液尚未发布具体措施,但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明确表示将优化投放政策,在主品牌上,公司会充分考虑商家经营痛点,不盲目压款、压货。
从各家控量的对象来看,均是酒厂拳头产品,也是白酒行业标品,流通量最大。其中,飞天茅台是千亿级超级大单品,国窖1573、第八代五粮液则是百亿大单品。相对应地,这类拳头产品的库存以及价格波动对行业的影响也最大。
很明显,近期名酒价格由跌转向暂时企稳就是酒企控货的主要原因。以飞天茅台为例,其在白酒产品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涨价则为其他产品打开价格空间,跌价则顺带其他品牌下跌。比如近期24年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一度跌破2100元在行业引发“蝴蝶效应”,不仅公司另一款千元产品茅台1935批价受影响,同为高端白酒的普五、国窖1573也未能幸免,价格均出现小幅波动。在控货措施出来后,飞天茅台批价稳定回升,茅台1935宣布停货次日批发价上涨,普五、国窖1573批价也基本复制上涨走势。
“改变供给端”对去库效果几何?
截至2023年,白酒产量已“七连降”,销量逐年下降,但行业收入水平只增不减。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酿酒行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0802.6亿元,同比增长9.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28.2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全国白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7563亿元,同比增加9.7%;实现利润总额2328亿元,同比增长7.5%。
探究背后的原因,抛开行业分化、挤压式、结构化发展的因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白酒处于“量减价升”状态。近年来,头部名酒出厂价不断攀升,推动了白酒整体价格带的上移,行业利润空间由此不断扩大。
但是进入2023年后,白酒行业就呈现几大特征:一是库存高企,动销缓慢;二是消费下行,竞争内卷;三是预期不强,谨慎乐观;四是现金流下降,上市公司分化。
而高库存就是造成2024年白酒大面积跌价的直接原因。钛媒体APP此前曾梳理,截至2023年末,20家白酒上市企业存货金额合计近1500亿元。截至2024Q1末,这一数据还在上升。
具体到白酒上市公司,截至2023年末,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存货共1490.96亿元,同比增加约163亿元。其中,除了顺鑫农业外,存货集体增长,且多家酒企存货金额增幅在20%以上。到2024Q1末,还有超过半数的酒企存货金额出现上涨。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钛媒体APP制图)
另外,截至2023年末,多家酒企存货占总资产比重达到40%以上,例如金种子酒、口子窖、天佑德酒等,金种子酒存货比重达到了42.21%;也有金徽酒、迎驾贡酒等存货比重集中在30%-40%区间。需要注意的是,20家公司中有6家的存货周转天数超过了1000天。
不管是数据还是线下市场反馈,白酒2024年的现状是“库存只增不减”。《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已经表明,2024年上半年行业“库存高企”问题突出,且80%的经营者表示市场遇冷。
虽然控货将库存留在上游,渠道中减少了供给量,但“需求量”没有增加,堆积在中间商的库存又该如何消除?
知名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告诉钛媒体APP,“高库存的本质是需求不振。
按照目前趋势,去库存会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目前市场是分化走势,虽然整体上依然库存过高,但是名酒企本身产品在商务宴席、礼品等市场的需求属性没有变化。这意味着,只要酒企控货政策恰当,在下半年旺季来临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放大,起码头部名酒的库存与价格情况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其表示,酒企一方面积极地控货减少供给,另一个方面也在进行渠道下沉、电商新渠道拓展,以及促进市场动销等工作,整体上这个逻辑与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的库存需要时间去消化,价格需要时间去修复。
钛媒体APP注意到,也有消极声音的出现,比如“淡季停货,意义本就不大。”按惯例,酒企停货只是阶段性行为,随时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下一个旺季到来之前,大概率就会恢复接单。
成都鱼弗品牌总经理胡明辉向钛媒体APP表示,“市场滞缓和股市不力带来双重压力,所以名酒厂的当务之急是保价值和稳信心。控货,是企业释放出的品牌自信,但是对去库存不能起到根本上的缓解,更多是品牌价值竞争与资本市场博弈。”
也就是说,暂时性的控货政策对白酒去库的作用还有待观察。业界关心的是,若去库不理想,行业是否又重回波动状态?
对此,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蔡学飞认为,“谨慎地看,如果高库存情况依然得不到缓解,很有可能会继续引起市场低价抛货套现,那么必然造成产品价格的踩踏,从而恶化整个酒类消费市场环境,打击销售信心,新品开发暂停,企业经营活力下降,从而影响行业全面的表现,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大量的中小型酒企与非主力产品会被淘汰,行业进入新一轮底部震荡阶段。”
价格能否顺利企稳?
当然,酒企控货的另一个目的是稳价。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日在《白酒潮起潮落背后的推力》一文中谈到,“从宏观视角看,高端白酒的潮起潮落与房地产周期紧密相关,其价格走弱早在三年前就已经露出端倪。”
他还认为,除房地产长周期下行的诱因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高度酒的销量回降下来,慢慢步入低度酒主导的时代。
不管造成价跌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酒企来说,稳价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在白酒行业,酒厂具备强势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若核心产品价格混乱,将直接造成整个价格带崩盘,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
还有一个明显现象是,2023年高库存和价格倒挂已经影响了经销商信心,打款意愿有所降低这一事实也在白酒上市公司财报中得以体现,多家白酒上市公司2023年合同负债出现下滑。
进一步来看,酒厂减少接单,也是在拿“利润”稳定市场。胡明辉认为,“控货提价策略,短期内有助于财务数据的表现,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保增长和市场去库存是相互矛盾的,这就考验企业控制‘动态平衡’的能力。”
这也就延伸出另一个话题,若行业“量减价升”逻辑行不通,酒厂能否保持以往的高收入或高增速?
胡明辉表示,“控货提价,在目前的状态下是被动的应对动作,想长治久安,还要从市场上找解药。”他观察到,今年很多酒企开始重新重视产品开发,逐渐放宽开发条件,放松开发产品的部分管控,甚至给予真金白银的价格让步,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未来,抛开通胀、货币贬值因素,名酒企业增长的天花板即将到来。
肖竹青分析认为,整个白酒行业,已经进入调整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茅台以外,各个厂家维系市场增长的办法已经用尽,再想维持以往的高增长几无可能,预计明年行情仍不乐观。
对此,他建议各大酒业上市公司主动降低增速目标,通过渠道压货实现业绩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因为目前名酒价格下滑,造成终端烟酒行不敢囤货,只敢卖一箱进货一箱,终端不愿囤货会传导给酒厂,即压货做业绩已经不可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酒厂除了控货稳价外,也在向市场传递信心。比如贵州茅台已在全国多地调研以及召开市场工作会,并表示“茅台酒的基本属性没有变,基本需求面也没有变。过去几十年,白酒行业经历了几轮调整,每一次茅台都以较强的定力和实力平稳穿越周期,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相较于以往,尽管当前的形势更加复杂,但当下的茅台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更优的市场渠道生态和更足的风险防范韧性,有信心、有实力、有能力穿越本轮周期。”
五粮液认为,当前白酒产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期,市场环境复杂、消费趋于理性、白酒价值加速回归,希望厂商团队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自信,共同应对市场考验,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当前的行情,中邮证券认为,当前龙头白酒逐步回调至价值布局区间。接下来板块也将进入中报披露期,在外部需求疲软背景下,预计龙头企业的业绩具备增长韧性和抗风险能力。9月中旬将迎来传统中秋旺季、今年中秋较去年早12天,届时需求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