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遣郎卫张骞组建100人的代表团,作为大月氏使者,从当时西部边陲陇西郡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从零开辟出一条连通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筇杖笃笃叩响了东西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打开了两大文明交流的大门。
在今天,贸易和文化交融又有新变化。7月1日,中国-塞尔维亚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对外签署的第22个自贸协定,塞尔维亚成为中国第29个自贸伙伴。
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相互取消关税,如塞尔维亚的牛肉、葡萄酒、坚果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进口关税也将从目前的5%到20%,逐步降至零。
目前,中国已经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智利、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且与自贸伙伴之间90%以上的贸易实现零关税。
在构建更开放市场的过程中,酒类产品是自贸协定的重要部分,有效助力区域内高水平服务贸易的新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为双方提供更大的酒类消费空间。
塞尔维亚葡萄酒五年后将达到零关税
此次中塞自贸协定将货物贸易作为中心,对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和实施以及贸易便利化三方面作出安排,两国将逐步取消90%的应税商品的关税,特别是塞尔维亚葡萄酒的关税将每年下降20%,五年后达到零。
值得一提的是,塞尔维亚拥有近7万公顷的葡萄园,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在初步发展阶段,预估每年的葡萄酒产能为7000万升。
在葡萄品种方面,塞尔维亚种植了许多国际品种,如霞多丽、雷司令、梅洛和索维农等,以及像普罗库帕茨本土品种。
据塞尔维亚《达纳斯报》报道,塞尔维亚2022年葡萄酒出口同比增长25%,该国每年生产约16万吨葡萄,相当于约3000万升葡萄酒。
海关数据显示,1月-5月,我国进口了73900升塞尔维亚葡萄酒,价值33.56万美元。
今年,塞尔维亚正在加大促销力度,利用其自贸协定协议提高其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形象。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塞尔维亚特色产品发布会上,中国和塞尔维亚企业、京东签署了扩大合作的协议,其中便包括葡萄酒。
“老朋友”关系稳固,葡萄酒为首选
酒类贸易也体现在其他自贸伙伴间,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和收益。
从时间线看,谈判最迅速、建立时间最早的自贸区是中智自贸区。2005年11月18日,中国与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71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约341亿美元,增长近4.8倍。
数字之外,是两国国民享受到的福利。中国进口的98%的蓝莓和75%的樱桃均来自智利,而智利的葡萄酒更成为中国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选择。
在拉美地区,尼加拉瓜是中国第28个自贸伙伴,也是中国在此地域的第5个自贸伙伴。具体产品方面,尼加拉瓜产的咖啡、可可、乙醇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关税将逐步降至零,中方每年还给予尼方食糖5万吨关税配额。
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协定,是与欧亚地区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协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启动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在AIIC 2022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研发总监黄宇彤表示,从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格鲁吉亚葡萄酒在中国的出口销售增长幅度超过30倍,现已占到中国进口酒市场的1%。
据格鲁吉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格鲁吉亚对华出口7.4亿美元(位居第一),从中国进口额为11.2亿美元(位居第三)。
从1月-5月我国葡萄酒TOP13进口来源地看,市场格局在澳洲葡萄酒强势回归驱动下加速重构,澳洲在其重回“双反”前市场塔尖的路上不断向前跃进。
此外,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澳贸易额再创新高,两国货物贸易额约2812.63亿澳元(约合1.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2%。根据中澳自贸协定,在实施第五轮产品降税后,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将进入“零关税”时代。
据资料显示,今年澳大利亚方面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澳大利亚葡萄酒推广,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于8月底计划在中国四个城市举办澳大利亚葡萄酒品牌中国路演。
随着中澳自贸协定实施,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酒类选择机会。
在非洲,毛里求斯是与中国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的国家,此外中国还给予安哥拉、冈比亚、刚果(金)等非洲国家的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如朗姆酒、特种糖、冻鱼等,有利于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今天,“丝绸之路”远不止一条道路,更是合作共赢,开放互联的理念,让世界的经济与文明交织、融贯,商业的枝叶迅速繁茂生长。
茅台酒和贵州茅台(600519.SH)股票的投资者们,煎熬了好几天。从上周二开始,茅台股价连日下跌。昨日开盘亦大跌,尾盘拉升后,最终平盘。
6月3日,茅台冰淇淋小程序显示,北京、广州、深圳、青岛等地的7家茅台冰淇淋旗舰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引发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
从“人”“空间”“时间”三大维度破题,解决“谁来喝”“在哪里喝”“什么时候可以喝”三个重要疑问,回答茅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