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到两年,极星就陷入了“退市”危机。自从5月21日以来,极星股价持续下跌。截至6月4日收盘,极星美股股价已经下跌到了0.752美元/股,连续1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截至发稿,极星股价为0.757美元/股,市值为16.14亿美元。如果极星的股市表现无法好转,那么其将面临着退市的风险。
实际上,自2022年6月份借壳上市以来,极星股价就一直在波动向下。如今市值已经跌去了近95%。这一次,其股价跌破1美元的直接导火索,是财报的延迟发布。
5月17日,极星汽车发布公告称,由于尚未提交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报告,公司收到了纳斯达克的缺乏合规通知(deficiency notice)。按照规定,极星需要在收到通知后60天内,向纳斯达克提交合规计划。如果该计划被接受,其将获得额外的180个自然日来恢复合规状态。
由于这一公告的发布,让极星的股价从5月17日(星期五)的1.24美元/股,下滑到了5月20日(星期一)的0.95美元/股,跌破了1美元/股的安全边界线。在5月29日,极星股价跌至0.728美元/股的历史最低点。退一步来讲,其股价从4月10日下跌到1.5美元/股以下后,未能回到这一水平之上。
根据此前4月30日的延迟发布年报的公告,极星方面表示,需要更多时间结清账簿和记录、完成财务报表编制,并完成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审查程序,同时修正2021和2022年年度和中期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错误。极星预计,此次修正会对2021年的净亏损产生不到5%的正面影响,以及对2022年的净亏损产生不到5%的负面影响。
极星的股价持续下行与其市场表现有着直接关系。目前,极星在全球共推出了极星1、极星2、极星3和极星4四款车型。2020年—2023年,极星全球销量分别为1万辆、2.9万辆、5.15万辆和5.46万辆,增速在2023年销量大幅放缓。目前,极星的主力市场仍然在欧洲。2023年,极星在这一市场的销量为3.20万辆,占全部销量的58%以上。
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极星虽然这两年有意大展拳脚,但是由于早期将目标投向海外市场,致使其错失了发展的先机。极星科技董事长兼CEO沈子瑜曾多次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极星在中国处境。根据乘用车销量查询,2023年全年,极星在中国市场仅交出了992辆的成绩。
进入2024年,极星销量继续下行。今年一季度,极星全球范围累计销量约7200辆,同比下降40%。其中,极星2交付了约5000辆,同比下降了50%;极星4交付了约1200辆。而在中国市场,随着极星4全系6万元的价格下调,销量稍微有了起色。不过,由于极星在中国本身销量基数比较小,增量并不明显。
根据乘用车销量查询,4月份,极星销量为305辆,同比增长63%;1-4月累计销量为940辆,同比增长99.15%。这已经马上超过2023年全年的销量了。
整体销量持续的低迷,也为其带来更大资金压力。根据此前公告,2021年—2022年,极星汽车收入分别为13.37亿美元和24.62亿美元,利润分别为亏损10.07亿美元和4.66亿美元。随着数据的修正,这两年的亏损数据将发生变化。
在2023年前三季度,极星汽车收入为18.44亿美元,利润亏损4.68亿美元。(四季度报未公布)不到三年时间,极星汽车累计亏损达19.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1亿元)。为了缓解资金上的压力,极星曾在去年5月份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员10%并冻结招聘;而在今年1月份,极星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
极星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格拉特(Thomas Ingenlath)将2024年定义为极星的过渡之年。在今年一季度,极星的股权结构完成调整,吉利接手沃尔沃所持极星约48%股份中62.7%的股权,成为极星最大股东。这次股权调整后,极星将会获得吉利更大的资源的倾斜,助力其加速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自2024年以来,极星加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节奏明显加快,以期弥补之前在中国市场落下的“功课”。在产品层面,与魅族合作发布了首款极星手机,并推出了极星4双星互联版车型,来打造汽车生态协同。这是极星选择加码中国市场的路径之一。
在营销层面,吉利老将陈思英在今年1月初正式加盟极星科技,担任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公司营销板块。在到任极星科技后,陈思英采取了系列品牌营销措施,比如:宣布周迅和陈坤成为代言人、买车送手机等。不过,据最新消息,传陈思英即将离任,而接替其岗位的是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钦培吉。
而在研发和渠道层面,在今年1月,极星科技中国区总部项目落户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据了解,该项目集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交付中心于一体,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投入使用。到2024年底,极星渠道网络将增至120家。
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在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赶晚集”的极星,需要奋起直追才能打破当下市场僵局。只有市场破局,才能在资本市场中实现逆袭。
合资品牌采取的种种措施,能否帮助销量实现回升,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又将实施哪些措施来巩固优势,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比亚迪的价格战给各个车企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在10-20万区间中布局的一家新势力,零跑在应对比亚迪的价格战中也受到了不小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