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工信部刚刚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一家中国人创办的机器人公司,就接连出手两次,收购了欧洲机器人明星项目,还战略控股了的宝马集团旗下的机器人子公司。
这家公司名叫思灵机器人(Agile Robots),创始人陈兆芃曾任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陈兆芃联合同事彼得·梅塞尔(Peter Meusel)共同创业,5年时间就完成了7轮投资,背后站满了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方。
目前,思灵机器人在慕尼黑和北京设立了双总部,其产品在医疗、汽车制造、3C电子等多领域得到应用,其成长经历和投资并购堪称中德合作的美好故事,在当下逆全球化浪潮中显得尤为可贵。
牛X“上天”的团队,要造最强力控机器人
思灵机器人的创立堪称“中德合璧”。它的故事得从公司创始人、中国科学家陈兆芃说起。
陈兆芃从小热爱宇航与机器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师从我国空间机器人领域泰斗刘宏院士。刘宏院士曾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卫星服务机械手系统和空间灵巧机械手系统,并且成功应用于试验七号卫星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硕士毕业后,陈兆芃在刘宏院士的推荐下,进入德国宇航中心攻读博士。德国宇航中心是世界最早将智能机器人送上太空,并进行人机协作等复杂任务的航天机构。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成功研制出力控机器人的机构。中心在机器人感知、力控系统、视觉系统、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领域保持着世界级技术领先优势,是欧洲航天和相关机器人技术研发的学术殿堂。
陈兆芃取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德宇航工作了10余年,其最高职务任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及参与欧洲宇航局、德国宇航局等多个项目。他参与研发的太空机器人,如今仍然在国际空间站上服役。
在进行学术科研的同时,陈兆芃也在思考将力控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据此前《第一财经》报道,陈兆芃曾经尝试过将机器人用于一个全身瘫痪的美国老人身上。这位瘫痪20多年的老人通过脑机接口操纵机器人,第一次独立端起了水杯。这次经历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到2018年前后,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增长和技术落地的时机成熟,推动了陈兆芃迈出了创业的一步。他带着9位德宇航的同事辞职创业。其中包括当时年近60的合伙人彼得·梅塞尔。这位学界泰斗,拥有30多年的力矩传感器及机器人设计经验,是世界上第一款航天及民用力/力矩传感器的发明者,其衍生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不过科学家创业,从技术到商业化之间还得跨过巨大鸿沟。但巧的是,在陈兆芃刚刚创业时,天智航医疗科技董事长张送根,正在四处寻找能够提供医疗协作机器人底层技术的创业团队。他曾对媒体分析了对公司发展的担忧:“第一,协作性机械臂完全从国外采购。第二,竞争对手可能把我们的供应商收购,导致不愿意供货给我们。”所以天智航希望能够建设具备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最后,张送根找到了刚在创业的陈兆芃,两人一拍即合。随后,陈兆芃创办了思灵机器人北京总部,解决了天智航手术机器人的产品需求。对技术要求最高的医疗行业,也成为思灵机器人从技术到产品的第一步。
思灵机器人向包括天智航在内的客户提供的产品是“智能力控机器人”,这是一种更加灵敏和安全的智能机器臂。
按照陈兆芃的说法,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主要依赖于“位置控制”,即机器人会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位置轨迹进行运动,这局限了机器人在非标场景和人机协作场景下的可能性,这类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程序员提前编程,对机器下达指令。在标准化强的工厂里技术可行。但是在更复杂的工业环境、医疗环境中就束手无策。
而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需要自己规划任务并执行,这意味着机器人需要强大的感知能力,“就是要让机器人感知这个物理世界,让很多不确定性的工作,能够系统化、流程化的做出来。”
按照思灵机器人官方披露的信息,思灵的力控&力感知技术处于行业顶尖水平,通过AI算法以及自主研发的高分辨扭矩传感器,实现了世界最灵敏的碰撞检测能力。同时,思灵开发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操作系统Agile Core、智能柔性机器人操作平台Flexible Intelligent Platform (FIP)、仿人型五指智能灵巧手等产品。
思灵机器人也从医疗行业向3C电子、汽车制造等场景拓展。甚至还和投资方新希望集团合作,尝试在智慧猪场项目中,利用机械臂为生猪打疫苗。
在过去的5年中,思灵机器人先后完成7轮融资。
投资方均是全球顶级机构与产业方:包括财务投资机构高瓴、红杉、线性资本、软银愿景2号基金、C资本等;产业投资方天智航、新希望集团、工业富联、小米、周大福等;银行系机构招银国际资本、交银国际;此外还有中东机构阿布扎比皇室集团。
“顶级团队+顶级投资人+产业方支持”,让思灵机器人在短时间内就冲上了机器人赛道的全球独角兽。在一次采访中陈兆芃表达了对团队的极度自信,“我们做航天机器人出身,(做其他机器人)是降维打击。这种力控机器人或多感知机器人,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讲没有对手。”
密集出手,控股宝马子公司
没有对手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对手给买下来。
几天前,思灵机器人宣布以28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2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同在慕尼黑的竞争对手——德国机器人公司Franka Emika。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也是德国机器人赛道的明星公司。
他们的产品与思灵机器人相似,是一款具有人类触觉的机器人,并且基于人工智能的平台,能把工业流程知识转换为机器人自动化。其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器维护、质量检测、产品组装、搬运码垛、点胶焊接和抛光等工业领域。
之前这家公司还登上过德国《时代》杂志封面,并且获得德国未来奖和创新奖等殊荣。而且,Franka Emika与思灵机器人“同根同源”,其创始人Simon Haddadin也曾是德国航天中心的员工。
只不过Franka Emika的商业化能力远远比不上思灵机器人。据此前媒体报道,Franka Emika的产品虽然收获了好评和部分的订单,但是整个公司迟迟没有赚钱。一年多前公司团队就已经陷入了财务危机。为了摆脱困境,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外部投资者。但一直没有与潜在投资者达成协议(这可能与公司股东层面分歧较大有关),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
师出同门技术同源,地域相近管理文化也相近。关键是还很便宜,只有2.22亿人民币,仅为思灵C轮融资额的七分之一不到(C轮融了2.2亿美元),这买卖看起来还挺划算。
击败了其他竞购对手,成为最终赢家后,思灵对自己的同门也十分慷慨:不仅承诺要继续保留Franka Emika在慕尼黑的100人团队,而且还会持续支持企业壮大,两家公司要联手,“一道塑造工业5.0的未来”。
收购完对手,野心勃勃的思灵机器人,转头又买下了宝马的“亲儿子”。
具体情况是,思灵机器人战略收购了宝马集团旗下子公司Idealworks(理想工厂,简称:IW)。虽然具体投资情况暂未披露,但是在思灵机器人的对外公告中,宣布已经成为IW的控股股东。
IW是宝马集团在2020年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是在物流领域研发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早在2015年,宝马就开始探索内部物流的未来可能性,当时设立了“物流NEXT”项目。这一项目是利用嵌入式计算、增强人工智能来重构内部物流体系。2020年秋,该项目被宝马独立出来,作为一家全资子公司来经营。
据官网显示,IW的产品组合包括智能自动化平台AnyFleet、自主移动机器人iw.hub和移动机器人操作系统iw.os。
目前,有600多个iw.hubs机器人被送进了宝马集团的内部工厂。这些智能机器人每天执行约30000个订单,“不辞辛劳”地为汽车制造运送零部件。除此之外,IW还将产品送进了时尚在线平台Zalando、物流运输公司Geis以及汽车供应商Dräxlmaier等公司。
而且在去年,IW还与英伟达公、微软、宝马一起,发布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人工智能参考数据集SORDI。该数据集包含80多类80多万张生产资源的图像,专为制造业的工业场景设计,可以加快机器人在工厂环境中设备识别的神经网络训练。
而这次IW愿意吸收思灵机器人的投资,也是看中了思灵机器人在机器人赛道的技术实力和在中国的市场资源。
宝马集团生产网络与物流主管 Michael Nikolaides 就评论说,“通过与思灵机器人公司合作,idealworks将进一步扩大其机器人生态系统,在软件和硬件领域推广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此次合作还将加速业务部门的国际化进程。”
此处提到的国际化进程,想必中国市场就是其中之一了。毕竟公司官方披露,IW的全球业务最早将在明年扩展到亚太地区。
思灵的创业故事,恰恰展示了中德两国机器人产业之间交流,不论是发轫于德国宇航中心,还是崛起于中国产业生态,抑或再投资德国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的故事必然是一个全球化的故事。思灵的slogan是“链接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当下的科技与商业世界更需要相互合作与更紧密的“链接”。
近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电竞办指导,一览科技、轩辕春秋、动漫之家、华强方特 AI Top100联合牵头,《水浒将星录》AI共创工作组正式成立。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计划召开光伏制造企业座谈会,围绕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挑战等重点问题开展座谈交流。
功能性护肤品赛道上,华熙生物试图占领C端市场的野心不小,甚至砸重金做营销和投放,但其在打造品牌影响力、触达更多C端用户、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等方面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浏阳河酒的官网接连发布8条公告与声明,掀开了常务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刘伟文,与公司董事长彭潮的“抢公章”大战。
11月12日,沃尔沃旗下首款纯电MPV车型EM90上市,仅推出1款车型,价格为8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