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CRO企业IPO撤单。深交所官网显示,排队一年有余、由“80后”查长春“掌舵”的CRO企业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英生物”)创业板IPO最终宣告终止。随着公司IPO撤单,百英生物上市募资的愿景也随之落空。百英生物IPO终止的原因系公司主动撤单。深交所表示,因百英生物、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二条,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毛利率下滑受关注
招股书显示,百英生物是一家专注抗体表达和抗体发现与优化业务的CRO公司。公司主要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抗体表达、发现及优化等定制化技术服务。此外,百英生物还从事通用重组抗体、重组蛋白等科研试剂的生产和销售。
此次创业板IPO,百英生物拟募集资金10.5亿元,拟投向上海研发中心项目、江苏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3个项目,分别投入募资额2.9亿元、4.6亿元、3亿元。随着公司终止IPO,上述募资也将化为泡影。
值得一提的是,百英生物排队刚满一年。深交所官网显示,百英生物创业板IPO于2023年6月29日获得受理,同年7月24日进入已问询阶段,撤单前已完成二轮问询回复。
报告期内,百英生物净利逐年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百英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6872.31万元、1.67亿元、2.6亿元、1.51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71.37万元、4429.76万元、5765.29万元、2835.21万元。
在百英生物IPO受理过程中,公司毛利率下滑的情况受到关注。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百英生物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6.73%、74.43%、66.12%、64.25%,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针对毛利率下滑的原因,百英生物表示,主要系毛利额贡献较高的抗体表达服务毛利率下降所致。报告期内,百英生物抗体表达服务毛利率分别为77.4%、73.27%、65.21%、63.54%。
百英生物进一步解释称,2023年上半年度,公司虽未对抗体表达服务的价目表进行调整,但受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短期遇冷、生物医药市场增速放缓、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给予了国内下游客户一定的议价空间。经协商,部分客户的订单价格在前期协议价格的基础上有所下调,致使公司整体的项目平均单价较上年度有所下降,对毛利率造成了-2.31%的负向影响。
CRO企业上市遇冷
百英生物的“掌舵人”查长春是一名“80后”。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其直接持有百英生物1193.14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0.93%,为公司控股股东;通过泰州至本间接控制公司18.92%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9.85%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资料显示,查长春出生于1983年6月,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具有中级工程师资格,目前担任百英生物董事长。
北京商报此前报道,2020—2022年,百英生物前五大客户变动相对较小。2023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相较于2022年发生了巨大变动。2022年,百英生物前五大客户分别为乐普生物、和铂医药、恒瑞医药、复宏汉霖、信达生物;2023年上半年,除了信达生物仍是公司第五大客户外,前四大客户变为阿斯利康、莫德纳、BIO X CELL以及天境生物,这四家客户均是报告期内首次出现在公司前五大客户名单内。
值得一提的是,百英生物2023年上半年前三大客户均是境外客户。当期对阿斯利康、莫德纳实现收入金额分别为1047.33万元、821.79万元,其中主要为阿斯利康提供纳米抗体开发服务,为莫德纳提供抗体表达服务。境内主要客户收入金额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此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中国药物发现CRO市场规模增速超过全球药物发现CRO增速。报告期内,百英生物境外业务销售金额增速却高于境内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百英生物销售费用也增长明显,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1454.43万元、1924.83万元、3515.58万元及2333.47万元。其中展会费增加明显,分别为50.97万元、208.83万元、262.39万元及296.33万元。2023年上半年的展会费甚至超过2022年全年。
除了百英生物,今年以来,CRO企业上市遇冷,已有多家企业选择了撤回申请。诸如,同样冲刺创业板IPO的上海熙华检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以生物分析、药物分析为核心的药物研发一站式服务的CRO企业,其创业板IPO于今年6月19日终止。申报科创板上市的澎立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主动撤单,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CRO服务的企业。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受全球经济环境、资本投资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CRO行业确实面临挑战。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5月7日,据外媒Endpoint报道,工程化B细胞疗法初创公司Walking Fish Therapeutics(WFT)已经关闭。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2023年,裁员潮开始;2024年,下行不但没有结束,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
过去一周时间里,多则创新药产业链“指南”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