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让人、路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我国铁路在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本期节目,特别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张格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张格明接受《中国访谈》节目专访。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中国网:张委员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张格明:谢谢。各位中国网的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今年的全国两会,您的提案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张格明:因为我一直关注和从事灾害监测方面的工作,我今年的提案也是围绕着铁路工程建设,就是关于高原铁路工程建设中新能源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高原铁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空气稀薄,氧含量比较低,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一方面会导致传统燃油动力施工装备普遍面临动力下降、能耗增加、排放污染加剧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地质环境要求,高原铁路普遍桥隧比较高,长距离隧道施工就出现施工设备“与人争氧”、有害气体大量积聚等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铁集团组织下,部分参建单位联合相关工程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了电动化施工装备试点应用。简单的说,新能源装备就是通过动力电池替代内燃提供动力,其中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混凝土罐车等施工装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新能源工程装备目前还是处于技术研发初期,电池储能、大功率电力传动、整机集成等电动化关键技术成熟度不够,电力存储、应急保障、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尚属空白,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导致电动化施工装备产品类型少,设备工程适应能力依然不够。
所以,我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支持电力行业和相关新能源设备厂家在沿线建设配套的一些充换电、电池包更换的便利设施,推动新能源装备、绿色装备在高原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这一方面是铁路工程建设的需要,第二方面也是推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网:从您的提案中可以看出,您关注的是铁路建设的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铁路,尤其是您聚焦的高原铁路建设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呢?
张格明:高原铁路所经过的区域地理环境非常特殊。从调研来看,铁路沿线及周边分布了有众多原始森林、高原草甸、高原湿地、干旱河谷等这些生态特别敏感的区域。初步统计,大概涉及到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这样的敏感生态系统二十多处。我们知道,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干扰不可避免,所以,它的生态保护的压力和任务特别艰巨。
国铁集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我国特有新型举国优势,汇集各行各业精英的力量来共同开展高原铁路的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刚才我提到了新能源动力施工装备的应用。再举一个典型案例,高原山区铁路通常设计有大量隧道,隧道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弃渣,如果这些弃渣不能做很好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为此,通过大量测试分析,大量的隧道弃渣可以变废为宝,也就是通过机械破碎方式将岩石弃渣变为砂石料,一方面解决弃渣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可为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物提供非常便宜的建筑材料,真正变废为宝,应该说这也充分体现了重大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您作为科技界别的政协委员,如何理解这一内涵的?中国铁路的发展又是如何体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呢?
张格明:我作为一名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直观的理解就是交通运输行业要成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更应该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挥开路先锋的作用。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高铁拉近了城市间、区域间、城际间的时空距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为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还是以铁路为例,拉林铁路开通以后,带动了人员流动、物资的流动、资金流动,特别旅游资源流动,对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想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必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续贡献力量。
中国网: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截至目前,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涵盖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国际组织。十年来,中国铁路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张格明:中欧班列是承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责任,它开辟了欧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路陆通道和国际贸易的大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铁路的作用,贡献了铁路的力量,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亮丽的名片。
从2011年中欧班列始发启航,到2022年,现已覆盖欧洲25个国家208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服务的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欧洲,形成了纵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中欧班列充分发挥了国际铁路联运的优势,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中欧班列已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便利快捷、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新型国际运输组织方式和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未来中国铁路将进一步发挥铁路优势,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网:您对于中国铁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张格明: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铁路一直在以实际的行动来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的建设,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贡献了铁路的力量。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开行,通过调研发现中欧班列在开行中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铁路口岸能力和后方铁路通道能力的建设,重点解决中欧班列“卡”点和“堵”点问题。
二是要加强中欧班列物资集聚中心的建设,建议根据国内产业布局、铁路枢纽能力、开行班列基础等,统筹协调区域聚集中心的建设。从目前调研情况看,地方对中欧班列聚集中心的建设都有很高的积极性,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建立中心的。
三是要加强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软通关”,在基础设施“硬通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通关便利化。
我相信,中欧班列在未来仍将发挥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铁路的力量。
中国网:下一步,中国铁路将会以它哪些方面的发展,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贡献力量呢?
张格明: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我们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明确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目标任务。国铁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结合铁路的实际,明确了当前一个中心的任务是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具体的举措实际上是努力在2025年构建“六个现代化体系”,包括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运输服务体系、铁路科技创新体系、铁路安全保障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和现铁路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到2035年,铁路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品质和产品供给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运输安全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现代治理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绿色环保优势和综合交通骨干地位、服务保障和支撑引领作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增强,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国网: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张格明:谢谢。
<本期人员:编导:裴希婷 郭宇祺(实习);记者:裴希婷;图片:杨佳;摄影:董超 刘凯 辛栋强;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