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同世界发生良性的互动,实现互利共赢。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和内涵,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又会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呢?本期节目,我们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专访 摄影/郑亮
中国网:王教授您好!欢迎您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王义桅:谢谢邀请。
中国网: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系统的阐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主讲的“新年第一课”,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节目的开始,想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内涵和要义?
王义桅:的确,国内外都关注这么一个问题,说现在出了一个新词——中国式现代化。以前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现在讲“中国式”?“中国式”和“中国特色”什么关系?
首先说中国,大家知道,有这么三个身份:第一个是文明古国。文明古国如何走向现代的振兴,能不能够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是不是意味着世俗化或者所谓的西方化?这是很多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经过过去一百多年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春第一课”里面讲的很清楚,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的现代化,它告别了“现代化=西方化”这种迷思。所以说,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就激励了更多的国家,可以找到成功(之路)。
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4多亿人都要实现现代化,以前认为是不可能的。大家知道吗?2010年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访问,接受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采访,他就回答说,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实现美国或者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方式,达到这种生活水准,几个地球都不够。那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做“美国梦”。所以,当“中国梦”提出来以后,我们要找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当时我们提出过,比如说在60年代,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小平同志在1982年开始提出“四个现代化”,后来发现,比发达国家差距太大了。所以,当时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只能符合我们国情,简单通俗说来就是“打折版的现代化”,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个标准。刚才讲,西方国家说如果你达到我这个标准,地球几个都不够,你不可能去做到这一点。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说从跟西方现代化比较而言。刚才讲,让14多亿的人集体地实现现代化,这个以前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中国网:不敢提的。
王义桅:不敢提的。而我们现在,我们有4亿的中产,到2035年要变成8亿,让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够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在)以前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你能够实现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为整个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规模加在一起就10.6亿,就三十几个国家。中国一加上来以后,就把世界现代化的人口变成将近1/3,改写了现代化的版图。
第三,中国的身份当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强调要公平正义的。大家以前认为,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那么以前苏联曾经也说,当时的列宁说,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工业化加电气化再加共产主义,苏联应该也是实现了现代化,但现在苏联在哪里呢?解体了。俄罗斯呢?现在GDP总量只有我们的1/10,人均GDP总量已经低过中国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巨大的国家和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应该是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实现共同富裕的。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不是资本主义那种少数人的现代化。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它的意义是非同寻常,而且更加强调的是“中国式”,而不是强调“中国特色”。证明你的现代化对别的国家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你完全强调中国特色的,我能实现,你实现不了,你甭指望,那人家怎么可能跟你一起呢?
中国网:没有普遍性。
王义桅:对。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中国式”。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摄影/郑亮
中国网: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对于资本主义文明逻辑有哪些超越性呢?
王义桅:的确,“现代化”这个概念是有普遍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课”里也讲到,人类是有共性的,但是实现现代化,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时代背景,那么和西方当时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当时没有现在讲的国际道德、法治、联合国那套东西,都没有。英国人开始新兴工业革命,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类文明。他去掠夺,在《共产主义宣言》里边,马克思描绘说,“资产阶级所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人类一切财富的总和。”他说:“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农村从属于城市,是一切未开化、半开化的民族和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在)鸦片战争(时)被人家打败了,我们是半开化的。他们垄断了对“文明”的话语权, “现代化”就等于“先进”,等于“文明”,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等于“落后”,等于什么 “野蛮”。所以,文明的东西去征服野蛮的东西,他认为是想当然的,也就给他的这种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过去讲“小农经济”,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不需要去侵略、扩张和掠夺,我们中国(以)内敛式的方式实现的现代化,比如我们中国的“剪刀差”。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当时毛主席说是叫“一穷二白”,是“一盘散沙”的情况下组织起来了新型举国体制。
农民、农村和农业一直是牺牲的,去服务于工业。那时候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还有战争的危险,我们要实现快速的重工业化,国防科学技术,这叫“剪刀差”,就是农民种出的粮食、棉花这些东西很便宜地卖给国家,然后国家用这个钱,财富的积累去搞工业化,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去掠夺别人的东西。所以,我们通过内敛式的方式实现的现代化,这就是我们讲“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然,中国古代,包括郑和,那个时候这么富裕的时候也没有去殖民你,也没有去欺负你,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因为我们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和为贵”的,是跟我们的生产方式、文化基因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走了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分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后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都是有别于西方的殖民扩张、战争的方式。
中国网: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地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下我们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具有怎样的世界意义呢?
王义桅: 它第一重意义,那么就是改写了现代化的版图。过去讲的现代化,就是刚才讲的十来亿人,那就是西方人,唯一一个不是西方的国家就像日本,加入七国集团。后来那些,像韩国也实现了现代化,加入OECD,这是第二重意义,他实现的现代化都是依附于别人的。
所以,当时十九大报告说了一句话,中国成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为那些既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发展,又要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你数一数大概三十几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的,除了西方发达国家以外其他就是跟着西方的。连德国,当时默克尔总理说:“我们欧洲人的命运什么时候掌握在我们欧洲人手里边?”比如说现在的俄乌冲突,欧洲人想停战,停得了吗?它不是你能够决定的,美国愿意它打多久它才能打多久啊。欧洲人一看,这就是悲惨的,依附于美国(的结果)。
大家知道,欧洲的数据90%都掌握在Google,美国的这种互联网巨头手里边,没有大数据那你怎么实现人工智能呢?怎么搞现代的5G?他不让你用华为,你只能不能用,没有自主权。所以,欧洲人现在反思,说当年我们殖民美国,现在美国殖民我们,通过数据。这就是我们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意义,除了第一个改写版图,让东西方的这个现代化更加平衡,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意味着还有非西方的中国也成功地走出了现代化道路,鼓励了刚才讲的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这个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第二个是从现代化的范式,它已经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而我们没有发动任何一场战争,我们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我们还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现代化。这些都是从现代化意义上来讲的,可以说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现代化。
中国网:根据外交部2022年最新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中国的建交国已经增至了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中国的 “朋友圈”可以说是在不断地扩大当中。中国式现代化,像您说的,我们没有走西方这种“剥削”、“霸权”、“侵略”的一个老路。我们成功实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这种良性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呢?我们有哪些经验?
王义桅: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别人,那些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他还要活下来,而且还要活得更好。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互利共赢,我们还考虑一些欠发达国家,比如说我们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大量地给这些国家,提供疫苗的援助。如果中国人不去研究这些疫苗出来, Moderna莫德纳他们这帮人搞出来的疫苗,价格不知道高出多少,广大发展中国家哪能支付起这种费用啊?所以,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以后,给世界提供了极大的福利,包括给发达国家的这些老百姓。现在他们搞这个贸易战,搞这个脱钩啊,断供啊,乱七八糟的,保持他们通货膨胀,像欧洲现在深受其害。他们现在和俄罗斯的能源脱钩,和中国的市场也脱钩,那么自找的嘛,所以价格就普遍地上扬。
另外一个,过去世界经济增长,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1/3都是中国人贡献出来的。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现在不到百分之二十,而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到了百分之三十几;而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比我们要多得多,我们不到百分之二十,它超过百分之二十,而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我们的一半,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别人的增长为前提条件的,反证了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所以,(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拉动力,给世界带来了投资、贸易,以及经济转型,包括数字化,像华为,帮助他们实现5G,还有人工智能,还有绿色、低碳等等这样一些互利双赢的机遇。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源于中国,但它也是属于世界的,它是可以给世界分享的,而且已经在分享,给世界带来巨大福利。给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有金砖国家都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受益,实现了普遍的互利共赢。
比如说发达国家,澳大利亚这几年和我们的关系不太好,现在改善了。澳大利亚是发达经济体里边唯一的一个,在2008年金融危机,没有经济衰退的。什么原因呢?中国的市场。这几年为什么经济不好呢?跟中国的关系搞坏了。这就是告诉我们,中国还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是世界经济转型的引领者,中国也是世界福利的主要的提供者。
中国网:像您所说的,我们其实不仅仅是实现一种互利共赢,而且我们会向一些欠发达国家让步我们的利润、利益。
王义桅:我们现在在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已经宣布了,减免了世界上77个国家到期的债务。而且我们还倡导在G20里边,其他的发达经济体,包括金砖国家一起来参加减免,因为光中国一家来做那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考虑的是真正负责任,不光是人道主义的,也是对我们资产安全的一种负责任,只有他们活过来以后,他们将来有办法才能偿还我们的债务。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摄影/郑亮
中国网:这也是在关键时候展示出这种大国的智慧与责任。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将使相关国家760余万人摆脱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后疫情时代,全球的经贸往来正在逐步地恢复,但是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那么中国将如何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来推动全球的经济复苏呢?
王义桅:现在全球经济确实遭遇到疫情以来最严峻的这样一个挑战,今年大概有1/3的经济体,像发达国家基本都在向下衰退,中国也遭受了非常大的冲击。所以,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非常不妙,像发达国家,英国、法国游行、罢工;美国政治内斗也越来越加剧。可以这么说,以前我们是有一个全球化,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是里根-撒切尔主义,盎格鲁·撒克逊他们的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政治民主化,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搞不动了,新冠肺炎疫情,西方经济学家说:“就是给那个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棺材里钉的最后一个钉子。”所以,它已经走向衰亡了,甚至现在有人说要不要搞全球化,都是个问题。
中国网:都提出质疑了。
王义桅:现在美国另起炉灶,他说原来那个全球化让中国人赢了。《时代周刊》,前些年(有篇文章)叫《中国赢了》,而且还是用中文写的吧,就是你得益太多了,你由大到强了,咱们中国人自己可能不太觉得,但是西方人想着,他说你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总量翻了多少倍。
中国网:他觉得我们是最大的获益者。
王义桅:对,当然他是最大获益者,毫无疑问,但他获益不均衡,让私人资本、金融业获了很多,但中产阶级在缩水,贫下中农实际上掉下去了,它分化,这是他们私人资本的矛盾。
全球化的内部矛盾变成了不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这个造成了全球经济没有依附了,美国现在什么“印太经济框架”,美欧搞了“跨大西洋的技术贸易理事会”,现在又搞了“芯片联盟”,整个按照“中国威胁论”来制造一种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全球新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这个制造所谓的“台海危机”,说投资中国是不可靠的,将来还跟俄乌冲突一样,迟早会发生这个事情的,所以制造搞脱钩断供,另起炉灶搞一套。
美国人就是,他认为全球化他要主导的,他主导不了他就说不搞算了。所以,美国肯定是要全球化,但要他能够主导的全球化,他重新组建的一套新的全球化,那当然成本就很高啊。你现在说为了所谓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宁可自己生产,然后不给中国人生产,那你劳动力价格,你的生产成本怎么可能和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相提并论呢?就人为增加成本。所以,(美国)实体经济衰退,不光是疫情带来的,也是他们瞎折腾,折腾出来的。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到今天拜登事实上的保护主义,美国优先,他搞了“通胀补贴法案”,全球都让产业回流,甚至牺牲欧洲人、他的一些竞争对手的利益。这个是第一个。
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潮流,我们得按照市场的原则,我们要推动全球化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所以,中国人发出了“要全球化”“改良全球化”,而不是“不要全球化”“另起炉灶”,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为此,我们搞了很多,包括“一带一路”,今年要举办第三届高峰论坛,现在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所以有人把它称为“中式全球化”,就是“美式全球化”已经“玩”不动了。
不是说我们想去主导,但是中国成为新型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发动机和引领者,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贡献,理念上,包括合作平台上这样的贡献。
第二,通过中国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的开放来推动。比如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现在特别强调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中国现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比如说我们的宁德时代,我们的比亚迪,占世界70%的电动汽车,将来中国在2035年基本上要全部淘汰传统能源这样的汽车,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他们的官方备车都是我们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这是中国在引领这个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很好的案例。
另外,二十大报告里提出来的,我们强调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就是通过规则、机制、标准、制度改革的红利,而不是原来那个生产要素的改革红利。
所谓的生产要素,那就是劳动力的投入,土地的投入,资本的投入,能源的投入,那是不可持续的,粗放式的。现在就是要制度性地投入,标准完善,那么国内的大市场,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包括我们21个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都是在高质量地建设,(为)我们国内的经济和高水平改革开放做了很重要的准备。中国现在发起了“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要补短板。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个目标的,尤其是脱贫的目标。中国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让世界上7.8亿人脱贫,占整个世界上将近80%的贡献,这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巨大的魅力。
我们自己可能有些人体会不深,我去非洲的时候他们讲,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就是40多年之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3都不到,也就是说世界上最穷的地区,我们还是它的1/3。现在不光经济总量已经到了美国70%(的GDP),而且人均GDP,按照“十四五”末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本身就是人类创造史上的奇迹,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多么大的贡献。
同时,中国还主动地对外投资,包括援助以及开放,来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所以,中国从参与到引领经济全球化,从数量到质量,从要素到规则和制度以至标准的,还包括理念的,都在引领经济全球化。这是我们对世界经济最重要的贡献。
中国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直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它有很多种答案,当然,“和平”以及“繁荣”是它比较重要的关键词了。中国一直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那么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将如何通过中国的和平发展来造福世界呢?
王义桅:的确,这个是非常重大的一个问题。当中国提出伟大复兴目标的时候,很多人就有很多的怀疑或者质疑,甚至是误解,包括我们国内,说“是不是伟大复兴就是回到汉唐。”显然不是,那时候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今天是一种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文明,甚至数字文明经济,怎么可能复古,回到古代呢?
中国网:这是不可能的。
王义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实现,而且它的目标不是去复古,也不是去取代美国,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现在提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可以命运与共的。就像我们香港搞了一国两制的试点一样的,不是我起来以后就把它灭掉,以我的意识形态取代你的意识形态,否则历史上就是“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对抗”,就没完没了。
美国是这样搞,但我们不会跟他去一样这么去搞。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过宗教战争的。
第二个,我们也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说中国人不信神的,我们共产党人是不信神的。我们今天的神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信仰人民。
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美国总统是按照《圣经》来宣誓的,是我替上帝负责,然后其他人按照宪法效忠成为美国的公民,这是它的一套叙事的逻辑。中国人是“天人合一”的,是一种哲学理念,超越那种单一神的、自以为是的,所以,我们常常做到实事求是。所以,社会主义的理念它在中国才能落地生根,因为中国古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这个思想,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马克思说:“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我们一直讲,“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为中国一旦跟他走一样的道路,比如我们也搞结盟,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分裂。为什么?结盟就是制造敌人的,美国北约东扩制造俄罗斯的敌人,最后酿成这个战争。
所以,中国人“结伴而不结盟”,“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就算美国把中国列为什么“竞争者”甚至“敌人”,中国人没有说把美国列为“敌人”,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新的理念。这就是二十大报告说的,这个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是资产阶级那套东西,也不是基督教的,更不是西方文明那套二元对立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
所以,不光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人类共同的现代化,不光是我们能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希望世界上都能够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天下大同”思想。它在激励着我们,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或者制度理念也激励着我们,中国人这种对世界的 “天下的情怀”、“担当”,都在激励着我们。
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的长征。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每一代人都有那一代人的长征。走好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年轻人身上。
中国网:我们也相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谢谢王教授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解答,谢谢您!
王义桅:谢谢!
(本期人员:主持/编导:佟静;摄影:郑亮;摄像:刘凯 王一辰 董超;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