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方楚雄:为我们的时代创作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作品
 
时间:2021年9月3日
嘉宾:方楚雄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方楚雄先生做客我们的演播室,请他谈一谈他的艺术和人生。

图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方楚雄 摄影/李佳


中国网:方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方楚雄:中国网的网友们大家好!

 

 中国网:方老师,您从童年的时候就开始画画,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画画经历了,您从小跟随岭东大家学画画,被誉为“神童”,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这段的经历吗?

 

方楚雄:我出身于广东潮汕平原,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童年的时候受到两个老师的指导,一个是王兰若老师,一个刘昌潮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上海美专毕业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美专毕业,他们都接受了海派的教育,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我的第一位启蒙恩师是王兰若老师,当时我很小,才五六岁,但是王老师非常好,他手把手教我。王老师的画路非常广,什么都能画,所以就影响到我后来的画路也非常广。他后来就说我稍稍年纪大一点,他就跟我讲很多艺术的道理,还在我的画上面题字题跋,把我的画的优点缺点都谈出来,所以我这段学习就对我的艺术人生影响非常大,使我走上一条比较正的路子。

 

中国网:可以说您从小就是跟着大家来学习,起点非常高,您后来也是进入到了美术学院进行专业的更加正规的学院派教育,学院派教育以及跟着拜师学艺这两种方式您都是亲身体验过了,能根据您的自身的感受给我们讲一下,这两种方式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方楚雄:我很有幸青年的时候就到广州美院学习,当时广州美院有很多名家大师,比较正规的学院派教学,课程非常多。当时学习就有素描、色彩、连环画还有山水花鸟人物,我觉得特别是写生跟创作,弥补了原来的这种师徒制的这种不足。学院派的教学它有一个好处就是接触非常广,这点对我后来的绘画的这种很扎实、很全面的基本功的训练产生很好的影响。

 

中国网:那么在您看来拜师学艺以及学院派的这种方法,他们各有怎样的优缺点呢?

 

方楚雄:我觉得我们古代是基本上都是师傅带徒弟,这种就是可以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真传,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学院派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广,能够学到很多各方面的艺术风格流派的东西,但是因为它课程比较多,比较杂,往往本科四年里边很多课程一接触就完了,特别是笔墨这种训练很难做到很深。现在这种学院的研究生的那种导师工作制,这种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就是经过学院的这种全面的学习,本科的学习,然后再进入研究生导师工作室,我觉得这种教学的模式是比较理想的。

 

图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方楚雄做客中国网演播室 摄影/李佳

 中国网:老师也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博采众长,对老师提出来一个更高的要求了。您其实也是一直在践行“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是非常好的为人师表的典范。我们了解到,您执教四十多年来,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教好学生呢?

 

方楚雄:我在广州美院教学四十多年,在近二十年基本上都是带研究生,我觉得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所以,我的学生就是他的画的风格面貌很多,有工笔、写意,有小写意有大写意。首先教画画的老师一定要是一个很优秀的画家,他只有说自己能够创作出很好的画,才能够引导学生,学生能够信服你,能够接受你的教导,能够接受你的影响。

第二,作为老师,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性,能够帮学生总结一些绘画的规律,看出学生的一些问题。

第三,他眼界一定要高,他一定要有高的眼界能够看出学生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

第四,他一定师德要很高。作为教师他一定要热爱教学,你要把你自己的全部学识教给学生,不要怕学生超过你。另一个当他教画画还要从他们的品行去抓,修身正行,就是说学生能够人品高画品才能高。

 

 中国网:也就是我们说的德艺双馨,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能够当您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您经常带学生去大自然中写生,您也说大自然中其实是不缺少美的,只是缺少发现美德的眼睛,看似普通的大自然中这些花花草草包括动物,我们是如何捕捉到它的美的呢?我发现他们在您的笔下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

 

方楚雄:对,我觉得一个画家能够在平凡中发现美,这是一个画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因为画家他能用他的慧眼去看生活的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一般带学生到生活里面去,一定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那种很普通,但是里面能够发现这种美的素材,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来创作。

中国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去大自然中只是单纯的感慨这个风景真的很秀美,但是真正说是我要捕捉它哪些美的角度以及方面,可能普通人很难做到的。

 

方楚雄:要带着感情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他才能到生活里面去发现这种美感。

 

中国网:对,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这种美感,是艺术让他变得更加的完美了。

 

方楚雄:对。

 

中国网:方老师,中国的传统画和现代审美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那您是如何把握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审美以及时代气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呢?

 

方楚雄:我觉得中国画它有很优秀的传统,有上千年的优秀传统,你如果是学习中国画一定要学习传统,进入传统,才能够发现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如果是你没有传统了,这种艺术它是不可能高,不可能深的,传统应该是说有源之水。但是我们现在学习传统又不能画得跟古人一模一样,因为我们现在和传统又很遥远,然后你思想感情审美都和传统完全不一样,我们要用我们现在的审美,我们现在的人的思想感情去感受,去表现,画出来的跟古人的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是既有民族传统的底蕴,又有时代的气息,又有个人的艺术风貌,这样的艺术品我觉得才是好的。

 

中国网:我们的艺术创作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方楚雄:对。

 

中国网:据悉,您9月8日要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一个大型个人的画展,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画展相关的情况吗?

 

方楚雄:今年9月8号是我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和8、9(号)三个厅的大型画展。这个展览一共有120多件作品,基本上都是概括我从艺从八十年代初到现在的作品。里面还有一些教学的文献。这个画展有两大版块,第一版块叫做天地壮阔,我是把我的动物跟花鸟放在一个宏大的场面,让观众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圆厅一张2米半乘5米的大画,我是画非洲大草原的各种动物,很和谐的生活在一个大自然的环境里面,里面有长颈鹿,有斑马,有角马,有羚羊。

还有斯里兰卡的大象,云南野象谷的大象,热带雨林的孔雀,这种都是很大的场景,画面都是一些大树野藤,和这种繁花密叶,表达这种大自然的大的气势。

另一个就是生灵温情。因为我觉得一个画家他要关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所以我在画里面经常表现大自然的这种美,包括人性。我很喜欢动物,经常观察我家里的小猫,邻居的小狗,看它们的动态,它们的表情。我觉得动物的这种情爱,包括母爱的这种永恒的题材。动物里面经常画这种母子动物跟它的小动物在一起的亲情,往往拟人化的方式来表现。我觉得这种情才能够感人。

还有一个乡土气息,我经常到乡村到农村去写生,喜欢到屋前屋后去看那些农家的农具、石磨、柴火,这种我也是非常喜欢。我觉得花鸟画虽然没有出现人,但是能够通过你在花鸟画里面看到人的气息,人的存在,这种我觉得是非常好的。通过你这个看到画之外,有人的感情在里面。

 

图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方楚雄 摄影/李佳

中国网:他们其实都是万物生灵,都可以通过您的眼睛来发现他们灵动的一面,来捕捉到他们的美丽,通过绘画来给我们展示出来。

通过刚才您的介绍,我们也知道您绘画创作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我们这种传统的花鸟画雅俗共赏之外,还有很多的题材。比如说您刚才提到的您去非洲大草原观察动物迁徙以及云南的野生大象等等,这些题材可以说是很少有人涉猎,您的创作范围非常的广泛。

 

方楚雄:对,因为我觉得动物题材是比较难,因为动物造型比较复杂,另一个它又在动,要画好它,要画得生动是非常难的。我是这几年动物的题材越画越多,但是我就是九十年代以前,就是动物的题材还是比较少的,只局限在松鼠、猴子、小猫这几种题材。

 

中国网:后来是发生怎么样的转变呢?

 

方楚雄:后来就是1994年,当时那一年是狗年,有朋友叫我画狗。我就从来没画过狗,我去观察狗。然后我发现有一种狗毛茸茸的,松狮狗,我觉得挺好看。

 

中国网:很可爱。

 

方楚雄:它憨憨的,很憨厚的,松起来造型很整体,很适宜入画,所以我当时就开始画这个狗。后来现在狗的题材我越画越多,变成我经常画的一个题材。我觉得有时候这种动物的题材,你虽然没画过,但是你如果深入去了解,去发现它的美,喜欢上它,就会去表现它。包括这一次我去非洲画这些动物,我原来也没有想到会画这些东西,包括长颈鹿,从古人就没有画过。

 

中国网:这个好像是我们国画中很少涉猎的一个题材。

 

方楚雄:对,很少,因为它特别大,你要画起来怎么画?但是你到草原去了,感受以后就真的会想去表现它。

 

 中国网:就像您说的,您之前可能是很少涉猎动物,但真正接触到这么多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之后,慢慢的扩大了您的绘画的氛围。通过您的动物题材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通过这些作品传递出来的温情,也让这一份温情传递给更多的人。

但是一些传统的题材,比如说松梅竹可以说是古人是反复创作的,也是您主要的一个题材的范围的,那这些老的题材如何画出新意呢?

 

方楚雄:松梅竹是我们传统的文人画的一种非常典型的题材,因为松梅竹它这种自然生态和它的这种习性表现刚好是我们文人、我们中国传统很喜欢表现的,这种很清高、很傲骨,把它作为一种人文情怀来表现。不单单是表现一花一草,而是把它升高到一个精神层面上。但是我们现在画的人太多了,往往就很容易画的落入一个俗套,不可能超过古人,也不可能去发展。所以,我觉得应该到生活里面去感受,才能够有新的突破。

1992年,我在江苏美术馆个人画展以后,我就顺道去黄山写生。在山上我坐在一棵(古松)下休息,我抬头一看,那一棵松树苍苍茫茫的,铺天盖地的枝桠,阳光从后面透过来,山上的阳光也非常的神秘,非常的悠扬,这种感觉是我以前完全没有的,后来就使我产生(灵感)创作了《古松》,这种松树就是一个树干是在画面的正中,枝干铺天盖地从四面伸过去,像一把大的伞一样,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就跟传统的这种松树的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竹子,一般竹子都是很清雅很淡雅。

 

中国网:比较常见的风格。

 

方楚雄:对,但是我在海南岛写生的时候,发现一堆竹子它是一丛根相连,还有竹竿就给人砍了以后又发新笋,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使我感觉非常震撼。竹头的这种生命力,这种经过沧桑岁月生命的这种顽强,所以我表现了一张叫做《岁月》的竹子。

还有梅花,我是非常喜欢画梅花,每年梅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学生去全国各地去寻梅、访梅、写梅。很多人都说,方老师你画梅花都已经是闭上眼睛都可以画了,何必每年都去写生呢?

 

 中国网:是,这也是我们好奇的一个问题。

 

方楚雄:因为时间阅历的增加,所以我现在对梅花的感受会不同,我每年到梅林去感受去看梅花,会有新的感受,我希望能够画出这种新的,能够更加有深度的作品,所以我每年还要去观察,还要去写生,去感受梅花。

 

图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方楚雄做客中国网演播室 摄影/李佳

中国网:通过您的这些松梅竹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的张力。像您说的每年都去画梅花,但是每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是通过您的这种作品的“蝶变”,能够感受到您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此次北京大型画展可以说是对您过往的艺术创作和教学的一个总结,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新的计划和工作的期许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方楚雄:我觉得这次在北京展览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艺术同行的意见,通过这次展览我觉得我深深有感受,画画是我的职业,也是我一生毕生的追求,它也是我生活里面不可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觉得一个人他的职业跟他的兴趣能够高度的统一,这个是最幸福的。我觉得这种职业能够陪伴他一直到老,在他的身体的条件许可之下,他还能够不断的在这里工作、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追求,我觉得这种职业是我觉得最理想的。

 我觉得我现在是非常幸福。现在我们正逢盛世,我们祖国正在迈向文化复兴之路,所以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画家倍感幸福,也倍感责任重大,我觉得我还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教学。我现在还在教学第一线,我希望能够为祖国带出更多好的美术工作者,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就想我还要不断的努力提高修养,提高我的艺术内涵,能够为祖国,为我们的时代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奉献给我们广大的观众跟我们的祖国。

 

中国网:我也是代表各位网友对您用心血、用思想及用灵魂创作的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为我们贡献出来这些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表示感谢,也预祝您的画展成功。谢谢方老师,谢谢。

 

  方楚雄:谢谢主持人。

 

 中国网: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会。

 

(本期人员:主持/责编:佟静;后期:王一辰;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主持/责编:佟静;后期:王一辰;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