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创新高!这样的“第二课堂”正在火遍首都中小学(4)

据了解,在具体使用方面,史家小学设计了“自主探究”板块、“相关文物”板块、“学习资源”板块、“专家解读”板块、“教师授课”板块”,以应对不同的需求。以“自主探究”板块为例,该板块主要依托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实现课程的交互性。学校副校长郭志滨用“长信宫灯”给记者作了详细解释。她说,这件“中华第一灯”的构造十分巧妙,宫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但是,在博物馆的展柜前,这件文物的内部设计是游客很难看到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随意拆卸、组装、观察这件数字文物的细节。同时,学生通过屏幕交互与探究还可以发现,当灯烛点燃时,烟灰顺着袖管徐徐进入灯的内部,并通过底部放置的水盘实现过滤与净化,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充分感受到了一两千年前的“低碳环保典范”,进而对祖先产生了浓厚的敬佩之情。

馆校合作育人仍需多方协同

随着博物馆教育的深入开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回避的是,受到交通、安全、组织工作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不少师生对博物馆教育如何走进学校充满期待,渴望对某些“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有应对良策。采访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一(6)班学生李怡萱就坦言:“传统模式下的博物馆教育对组织学生前往要求较高,无法有效实现博物馆教育常态化、高效化建设发展。”

对此,吕鹏表示,开展博物馆教育,打造教育新场景,需要多方协同,尤其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机制支持,这是长期有效合作的基础,可以保证馆校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馆校合作的具体内容复杂而多元,涉及到课程资源开发、场馆利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多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而无论是单一项目合作还是长期合作,都需要多方人员协同工作,发挥特长,形成合力。

为了解决当前博物馆教育中存在的“卡点”,吕鹏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各自单位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强横向沟通合作,为宏观政策落地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开发、场馆利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馆校合作成功经验模式的梳理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执行度高、有效的、可推广的合作机制。同时,通过合作机制保障馆校各方人员的交流,并利用各自优势培训对方人员,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场馆利用等合作内容做好人力资源准备。更重要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建立馆校合作新模式赋能。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