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采访刘炜之前就有耳闻,她是活跃在文物研究前沿的全国著名专家,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她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历任国家文物局研究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主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负责人、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研究专家。她长年活跃在国家文物系统研究工作的第一线,走遍全国各地的文物古迹、考古工地和博物馆考察调研文物。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加之勤奋好学,使这位女专家对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的文明发展和艺术风格演变都有着独到且深厚的造诣,在我国文物专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她的学术成就和重大贡献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赞赏,凭其文物研究成就入选《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当我走进了刘炜充满书卷气的房间,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稿,可想而知每天博览群书、埋头写作是她的生活重心和常态。一面墙摆放的书柜里各种精装文物图书是她致力于文物研究40年的成果。粗略统计,由她主编、撰写的文物著作有30多部、200余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文物专业类、辞书工具类、鉴赏鉴定类,还有普及文物知识读物以及适应海外读者的翻译版本。这些被读者视为最具权威性的畅销图书,均出自眼前这位女专家之手。
我们的话题是从刘炜在毕业后不久主持一项国家出版项目《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开始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大型文物工具书,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担任主编单位,这在文物出版项目中很少见到。刘炜谈到这个项目经历了十分艰巨的遴选文物程序,由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对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逐级进行评审,从数万件文物中精选出被称为珍贵国宝的一级品5000余件,按文物类别分为4卷,最终编集成书。从1982年开始启动,经历评选、撰稿、拍照,到1995年大陆版和海外版同时推向市场,可谓“十年磨一剑,一旦试锋芒”。出版当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优秀图书奖(图书出版最高奖)、第一届中国辞书一等奖(辞书类图书最高奖)。其编委会成员及撰稿人均为国家级和省级专家中的精英,而刘炜作为该著作的常务副总编,则承担着更多的把握学术方向和责任。她注重充分发挥每一位专家的特长,在各地考古发掘、文物收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该书创立原创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该著作出版后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发行量均占据鳌头,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