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以全票通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非遗”001号,迄今已有21载。回望昆曲非遗之路,这21年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昆曲艺术早已“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走进大众视野,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正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它的魅力与风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最精致的剧种之一,它从昆山腔演变而来,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的审美范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无它,唯一美字”,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词藻、美于音律、美于身段、美于妆造……它如同一条涓涓细流,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生活,穿越六百余年,依然令人心驰神往。如今昆曲“非遗”之路已走过了21年,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语境变了、文化生态变了,在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昆曲恰是风华正茂!
作为长江以北唯一的专业昆曲表演院团,“继承、保护、革新、发展”是北方昆曲剧院秉承不变的艺术方针。在建院的65年间,北昆始终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用心灌溉着这朵“幽兰”悄然绽放,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今天是昆曲“非遗”21周年纪念日,恰逢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同样作为时间沉淀下的精粹,走进昆曲和博物馆同样给人或沉静或澎湃的力量,让人身在当下,却能神游古今,纵横四海,昆曲与博物馆的融合,也让历史与传统,历久弥坚、熠熠生辉。让我们走进声音博物馆,聆听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院长的讲述吧……
除此之外,进社区、进校园、昆曲专题讲座、昆曲艺术赏析、昆曲戏迷培训、昆曲夏令营等等一系列昆曲普及活动在层出不穷。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更多人直面了解到昆曲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了一大批昆曲爱好者,他们中有都市白领、有高校学生、有耄耋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有许许多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向往的国际友人。
“穿越六百年的辉煌梦境”线上昆曲分享活动,杨凤一院长从昆曲的渊源、行当、程式、化妆等方面系统讲解,展示昆曲的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艺术特征,在互联网线上实力“圈粉”,在线人数突破10w+。
在新清华学堂,一场别开生面的幕后探班直播,吸引众多莘莘学子参与其中,一探究竟。昆曲进校园活动,在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增进师生对昆曲艺术的了解,提升传统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