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重点建设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续写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的新篇章。
作为齐国故都,淄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铁矿开采并诞生冶铁技术的地方之一。龙泉镇一直有制作铁器的传统。龙泉镇文化站站长徐艳艳说,过去,祖祖辈辈的铁匠以赶集打铁壶、农具等为生,当时的铁壶主要是生活用具。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铁壶变成了集生活用具、装饰、观赏为一体的艺术品。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各地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景呈现,展示非遗之美;全民参与,共享发展成果;全国联动,营造起浓厚的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彰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刻联系,描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弘扬的美好图景。
非遗“新匠人”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又如何为非遗赋予新创意?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青年说》来到他们身边,一探究竟。
刚告别国际博物馆日,又迎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尽管距离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尚有时日,但有关部门已开始预热,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先声夺人,渐次揭开面纱。据统计,全国各省(区、市)在今年遗产日期间将举办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2400多项。
邢窑是隋唐时期名窑之一。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9岁的张志忠是“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至今,他对邢窑陶瓷的艺术造型、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创作了大量邢窑陶瓷产品。在钻研陶瓷技艺之余,张志忠常到当地陶瓷博览园及学校讲授陶瓷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邢窑的艺术魅力,传承传统陶瓷技艺。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武定新村小学围绕非遗项目“秦淮灯彩”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丰富多元的秦淮灯彩课程,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熟悉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缬,指有花纹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印染方法。民间的扎染工艺古称“绞缬”,蜡染工艺古称“蜡缬”。“绞缬”“蜡缬”与“夹缬”(即印染)并称“三缬”。这是滥觞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流行于民间的印染工艺。这种工艺不仅有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更有艺术审美功能。
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以全票通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非遗”001号,迄今已有21载。回望昆曲非遗之路,这21年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昆曲艺术早已“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走进大众视野,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正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它的魅力与风采。
谭建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一代又一代毛南族艺人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