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硬气到自闭
繁荣发达 闭关锁国
历来一直认为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硬气的王朝。
它硬在哪里?
国祚276年的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兵临城下之时,天子守国门御敌;内忧外患之际,女儿永不嫁外族。
硬气不硬气?
明是中西方古代与现代的关键转折时期。中国自明朝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衰败阶段,在西方,则正是进入文艺复兴的时代。
明朝最为人称道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小高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七八个。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嘉庆中兴、隆庆新政、万历中兴等,有一些成就甚至可以和“成康之治”和“贞观之治”比肩。
明时期商业发达,虽整体国策重农轻商,但因商业税低,其工商业实际上十分繁荣,欧洲的商贸队伍为求购茶叶、瓷器和丝绸,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美国出版的《白银资本》一书称,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明朝占全球白银持有量约三分之一左右。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有萌芽趋势。
明的军事同样发达。仅从人数方面来看,明朝军队人数最多时是朱棣时期,人数总和超270万人。这一数量超过同时期欧洲军队的总和。到明永乐年间,明的海军发展壮大,郑和下西洋所役之船长150米,宽30米,在当时和各海上强国中,都找不到同一体量的船。郑和船队代表的是明足以控制整个海域的实力,堪称世界第一。
甲骨文“明”
明的科学和文化也是空前繁荣。明在医学、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方面都领先世界。明朝最早掌握煤炭开采技术,欧洲国家后普遍推广的煤矿瓦斯排除技术是从明朝学的; 明朝数学家发明导数的时间早于牛顿,这都是世界的奇迹。在文化思想方面,明是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思想高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等的思想影响了近代中国数百年。小说和戏曲在明得到空前发展,不仅作家众多,而且艺术成就也高。
当然,明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王朝。其所秉持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落后于欧洲的原因之一。明因抵御倭寇,长时间闭关锁国,这对明的经济带来极大严响,在明朝中后期,西方进入文艺复兴和殖民扩张时代,而明朝却开始走下坡路,双方的差距正是在这一时期正式建立的。明的内部政治也同样被诟病,明朝党派林立,东林党、阉党、浙党朋党党争局面残酷,给社会环境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为明的灭亡埋下伏笔。
二 明之强硬
永不和亲 周国纳贡
明初建之始,天下乱局未平,一方面有北元势力的纠扰,一方面有南越的问题,再加上百废待兴,需一一建设,因此明初期的综合国力是有限的。
到永乐年间,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发展,而军队还保持着明朝初年的战斗力,文治武功都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算是明的第一个巅峰。
在此期间,蒙古悄无声息又有发展趋势。永乐皇帝为绝后患,6征蒙古,在明的打击下,部分游牧部族表示愿意臣服。在蒙古效应下,周边土著部落纷纷主动向明朝臣服,一些西域部族也主动向明朝纳贡,奴儿干都司便是在这一环境下设立的。
在这期间,明还拿下越南,这是版图上的一大成就,这是中国版图历史上的一大成就。越南一直以来都和中原分庭抗礼,在宋时期,越南还要求周围部族向君主称臣纳贡。蒙古时期,蒙哥曾攻打过越南,越南虽击退蒙古,但还是屈服蒙古的实力被迫称臣。不过,其东南亚地区霸主的地位依然没变。永乐皇帝吞并越南,意味着中原力量彻底进入东南亚。
明的强大一方面来源于其火器部队。明朝时期,火药发展飞速,世界范围内已有火器用于军队,明军与时俱进,建立起一支火器部队,为战争建立了一定的优势。但当时的火器制作还比较简陋,作战中常常有卡壳、炸膛的情况,效率其实并不高,只能做为步兵的骑兵的辅助用。
有明一朝,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不和亲”的政策,史家多认为,这是政汉硬朗的一种表现。从汉到唐,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都有政权拉拢亲近的意图在里面,这一政策也常被唾弃,认为“主权无能才使女儿乞怜”。唯有明朝,无论是初期还是后期走下坡路阶段,都没有拿女儿做过文章。这中间的原因一方面有明太祖成祖刚强勇武的性格因素,一方面也因明和元的死仇原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是明的纲领,明的任务是彻底消灭胡人,怎么可能送女儿去和亲。
明的另一个强硬之处是“天子守国门”。为防范蒙古人卷土重来,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朱棣去北边亲自镇守,后朱棣当皇帝后,直接迁都北京,并数次亲征,直打到蒙古部族愿意臣服。明成祖朱棣也是太祖之外明朝最强硬的皇帝。朱棣削藩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怀柔西藏,实行政教合一政策。派郑和下西洋加强外交合作。其强硬的性格和宏大格局造就永乐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草书“明”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也是勇武过人、目光远大的人物,明朝在他们手上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再往后,朱氏王朝一路波折,出现宦官专权、流民起义、对外战争等各种状况,一路起起伏伏。中间也有弘治中兴、嘉靖新政、隆庆开关、万历中兴等高光时期,也有蒙古兵临北京城下的庚戌之变和东南沿海的倭寇扰民事件,以及宫女宫变谋杀皇帝和“红丸案”等离奇事件。
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执政时期,勇起一博,奋而整改,大力铲除阉党,但此时明已积弊深重,民间起义难止,后金政权包围,明无力回天。
明终其一朝,性格可以用硬气来形容,其兴亡成败的转折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个特质,那就是绝不妥协。这是朱氏一族血脉中的骄傲之处。其性格中强硬的一面与温情的一面都随着王朝顺延而逝,在朱元璋建国初期,因其幼年过足了苦日子,所以对儿辈操心甚多,所以为后代衣食无忧,他给他们全都给了封号和相应待遇。这种发自于为父之仁的布局,给后世留下极大隐患。因为分封到各地的宗室人口几何倍数增长,他们对物资的需求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
这是明政治制度中被质疑得最多的地方。除此之外,明的制度在总体上都是被冠以“严谨”之名的。
三 制度之硬
相互约束 相互监督
有明一朝,除开国两帝外,其余都算不上有多杰出,而明却能在此条件下延续了近300年,这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得益于其制度的强硬。
明朝初期仿效元制,先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后又废除,将权力归于六部,再到朱棣时间设立内阁制度,为提高中央集权制定下基调。明朝时期有两个奇葩皇帝,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但他们的政权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都是先期确定好的制度起的作用。
明朝的制度和其他朝代不同, 明起主导作的是内阁制,内阁四位辅臣是中央最高决策团队。内阁内部也界线分明,首辅和次辅等级区别严格。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即使皇帝不在,内外事务都可以由内阁大臣决定。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不会导致权力过大而对皇权产生威胁?确实,在明朝的确有权倾一朝的内阁大臣,如张居正等,但内阁是多人协商制,不是宰相制,四人之间有相互制约,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情报机构形成的威慑对内阁有强大的约束力。这种相互牵制、层层监督形成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臣子们既努力干活、适当行使权力,又时时约束自己,不敢出格。
内阁制度使明276年间没有一个皇帝的权利被架空。但我们辩证对看待一件事物,就会知道,凡事有利当然就会有弊。内阁的权利之争引发的东林党争,也是明朝覆灭的一个原因。
四 制度硬到残酷
情报监督 无形压力
关于明朝,我们在艺术作品中见到最多的是其残酷的谍报制度。以东厂西厂锦衣卫为蓝本的影视剧是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前面我们说了,锦衣卫等机构的设立是为了约束内阁的权利,但发展到后期,他们的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有侦查情报、逮捕入狱、守卫皇城三项职能外,还可以越过大理寺和刑部直接向皇帝禀奏案情,成为官员和百姓闻之色变的权力机构。
最先设立的是锦衣卫,锦衣卫最初的职能是探查国内外军政情报。著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便出自锦衣卫之手。锦衣卫独立于官员体制之外,直属皇帝管辖,不受任何部门的监管,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后因锦衣卫权力过大,当政者又设立了东厂来分权。东厂由宦官组成,因与创始人朱棣登基前的特殊关系,东厂有着比锦衣卫还高的权利。再往后,执政者进一步分权,执政者从东厂和锦衣卫中挑选一批人才设立西厂,来减弱东厂和锦衣卫联合的力量。
在东厂西厂锦衣卫之外,还有一个名为六扇门的机构,它与前面说的三大机构没有关系。六扇门是对社会层面的机构,为老百姓服务。六扇门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处理冤假错案和大案,这个部门的整体素质非常之高。因工作关系,六扇门工作人员要与朝廷官员和社会黑道人士打交道,手眼消息灵活通络,黑白两道都不敢小瞧。
无论锦衣卫也好,还是东厂西厂也好,他们都是为皇帝打探情报、掌握朝中动态的机构,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皇权集中服务。
这些机构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监督和制约,但他们的功能是一致的,甚至是交叉重复的,宠大的机构从业人员之间也有业务上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形成的后果便是一张无形的情报监督网笼罩着每一个人,给大家带来无形的压力,让整个社会压抑警惕,充满不信任感。同时,竞争关系也会导致冤假错案频发,官员和百姓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这便是这个制度中最残酷的地方。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