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从央媒到地方媒体,越来越多的智能形象播报台上,虚拟主播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行业应用的一种新形态,正加速扩展。
2018年5月2日,央视虚拟主播“康晓辉”正式亮相《直播长江》安徽篇;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龙小洋”组成虚拟主播团,精彩表现也成为整场晚会一大热点。近期,湖南广电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成果虚拟主播小漾,加入升级改版后的《快乐大本营》主持家族;江苏卫视甚至还“超前”推出了“原创动漫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将舞台中央让位给虚拟偶像……似乎一夜之间,虚拟主播便从传统的新闻播报蔓延到综艺节目、影视剧、品牌营销乃至直播带货,应用场景愈发广泛。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目前虚拟主播、虚拟偶像的应用场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形式大于内容、话题性大于实质性、象征性大于实用性,但确实有利于推动虚拟主播更加广泛地应用。
作为一片“新蓝海”,虚拟主播、虚拟偶像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并有着快速的市场增长。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 亿元,同比增长70.3%,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 亿元;2020年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645.6亿元,预计2021年为1074.9亿元。在技术持续成熟、消费者趋年轻化、多元营销方式和变现场景等因素驱动下,这一市场的整体规模会持续扩大。
虚拟主播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产物,除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何在“艺术”的层面提升虚拟主播的魅力更加考验创造者的智慧。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从目前来看,虚拟主播很难像真人主持人一样具备表情,在新闻播报中也很难做到重点突出,虚拟主播仅仅应用于较为简单的、流程化的新闻播报领域,虚拟主播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朱永祥则指出,随着技术发展,虚拟主播通过深度学习,甚至已经具备了价值观、情感和人格。“简单的播音主持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真人主持人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可以与观众实现情感的深度共鸣、价值的深度输出、关系的深度交互以及生命的深度体悟,从这个角度上讲,虚拟主播不可能取代传统主持人。”
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谓:“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也就是说,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用,这是其最初的实用价值。这道人工屏障隔而不断、若隐若现,展现出中国文人崇尚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