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发展趋势观察:深度融合生活场景持续绽放时代光华
作者:刘红英(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教育培训处助理研究员)
来自民间的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并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与乡村血脉,体现着当地民众的性格爱好、内在气质和生活情趣。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它一度淡出了人们视野。近些年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曲艺与大众日常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并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华。
苏州市一处评弹茶馆中,正在上演苏州评弹版《声声慢》。新华社发
《坠美山河》MV资料图片
1、文旅融合,让曲艺呈现活跃上升态势
“到天津听相声,到东北看二人转,到江南听评弹,不算白来一场”,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曲艺演出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打卡的必选项。通过城乡旅游演艺、互动体验、传媒推广等,曲艺在促进地方消费升级、打造城市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留住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在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城市中,曲艺的演艺空间不断拓展,人群较为密集的核心居住区、热门商圈、旅游景区、电影院、邮轮大巴、民宿酒店,以及历史文化街区、老厂房、古建筑等,都成为曲艺与人们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场景。如北京报国寺在明末清初时期曾是城中最著名的书市,是文人墨客的雅聚之地。今年3月,报国寺重启古旧书市,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读书、买书、晒书,还可以到寺内“听工场”现场听主题评书,在《三国演义》《水浒》《隋唐》《封神演义》等长篇书目的演播中丰富文化生活。在天津,40余家相声小剧场散布在街头巷尾的谦祥益文苑、名流茶馆、西岸相声会馆等场所中,随处可以观赏到的曲艺节目,展现出天津人特有的幽默乐观豁达,也使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民以食为天”,自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我国的农作物体系就展示出“多元交汇、多元一体”的特点。有些新物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了脚跟”,还能“反客为主”,成为今天散落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起来看历史上那些关于“老祖宗严选”的趣事。
“四川大学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从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力求增强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兴趣。”
网络微综艺《我爱我很棒旅行日记》日前收官。作为今夏最与众不同的一档多人旅行Vlog,该节目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聚焦余秀华、完颜慧德、苏敏、邓静四位有不同故事和经历的女性嘉宾,凭借真实治愈的“碰撞”受到大家喜爱。
京剧和国画都属于国粹艺术。以京剧的艺术样式表现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是一件有探索意义的艺术创举。新编京剧《齐白石》截取20世纪20年代享有盛誉的齐白石“衰年变法”这段重要人生经历,表现他执着于艺术理想,不为世俗功利所驱,只为艺术求索,终于成就了常人所不能成的业绩。
近日,“世间日月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在位于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东二区展厅开展。展览以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为线索,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等。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首个大型都邑,为研究中国都城规划制度的开端,青铜礼乐制度的形成,最早核心文化的出现,从古国到王国的转折等重大考古、历史问题,提供了关键信息。二里头时代,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二里头文化诞生与发展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