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戏曲短视频和直播的出现,给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直播竞技打破了舞台传播的时空限制,创造了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人现象。据某直播平台2022戏曲直播数据报告,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平台戏曲直播超80万次,累计直播时长超144万小时,看播人次超25亿,场均观看人次超3200人。截至2022年底,仅该平台直播间就有124家戏曲院团入驻,覆盖231个剧种,千余名戏曲演员出任主播,每个直播间的演出少则1-3人,多则10多人,每天参与直播的演员达数千人,许多平时只能跑龙套的青年演员有了当主演的机会。该平台的戏曲短视频覆盖了300多个剧种,数千名戏曲演员上传了自己录制的演唱视频。
直播竞技为何能吸引很少进剧场看戏的观众?相比舞台传播,直播有不足之处,例如,它长于演播唱段,无法完整地呈现一部剧作,舞与打的呈现相对比较困难,从这个意义上看,戏曲舞台演出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也不应动摇。但直播竞技也有其优势,它与快节奏的当下生活语境相恰,观赏便捷随意,观众通过弹幕、点赞、打赏等方式与演员交流,观演互动更加及时、热烈。直播节目大多“投观众之所好”,篇幅不长,观众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高。直播还通过连麦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竞赛,竞赛双方都展示拿手好戏,争奇斗艳,故深受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欢迎。
戏曲人才的培养旧时靠师父带徒弟,之后靠新兴的戏曲学校招生组班培养。学生出师、出科之后,还需要到舞台上去历练,如果没有戏演,即使是好苗子,待在剧团数十年也难以成才。而直播间的开通没有门槛,大批中青年演员涌入直播间,几乎天天有戏演,这为戏曲人才培养开辟了新渠道,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令人惊喜的。
为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主播们平日努力习演新剧目,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修正、提升自己的表演,能演的作品数目及艺术功力均见涨,直播间可以为中青年演员提升表演技艺提供平台和空间。
戏曲主播的大量出现也为戏曲传承提供了诸多好处。国家创立了剧种传承人制度,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剧种的保护传承,需要传承人和众多戏曲人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共同努力。直播平台让大批中青年演员成为自己的主演,提升表演技艺的水准和质量,为戏曲传承培养了不少生力军。戏曲主播频次很高的演出对于培养戏曲观众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形式难以发挥的。
通过直播,不少演员获得了高出工资的收入,有的还可以补贴自己所在的院团。直播竞技在稳定戏曲演员队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直播竞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院团体制,解决了“养人”与“养戏”的矛盾,解放了艺术生产力。传播者自觉愉快地走向线上演播市场,不再埋怨观众不懂戏曲,而是认真体察线上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崇尚,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和演出,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拉近观众与戏曲的距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推动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郑传寅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太原古称晋阳,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全市现有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
“民以食为天”,自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我国的农作物体系就展示出“多元交汇、多元一体”的特点。有些新物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了脚跟”,还能“反客为主”,成为今天散落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起来看历史上那些关于“老祖宗严选”的趣事。